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2017年广州市教育局引进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教育督学,广东省德育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广州市教育家培养对象。
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十个教师节学校庆祝会上,许昌良老师动情地说,“今天是我过的第四十个教师节,39年教育历历在目,可距离退休没有几年了,很多事情还没做好,得抓紧赶路!”
新世纪刚开始,他就成了“江苏教育新生代”教师代表,33岁就成了江苏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43岁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他的“沉静语文”曾在省内外业界产生不小的影响;他是全国“新平民教育”的首创者;他钟情于阅读研究,提出“共生阅读”的教育思想。他就是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2017年广州市从江苏引进的基础教育杰出人才许昌良。
良心·责任
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教育做有良心的教育
39年前,许昌良手执教鞭走上讲台,他始终记着父亲给他的嘱咐:“儿子,你要凭良心教好书,不要耽误人家小孩子的前程!”这句话他记着几十年,也踏实地干了几十年。
每天早晨,他总是精神焕发地站在校园门口迎接师生。每天上午或是下午,他会一头扎进课堂,或听一整节课,或听十分钟,观察学情、了解教学,听完课就和老师及时交流。正是因为了解学生、深谙教学,多年来,他所领导的学校总是把教学看得“比天还大”。他常和学校行政以及老师们讲,“要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当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唯一希望,他常说,“我心中的中小学高质量,是这样的景象:每一个孩子习惯优良、身体健壮、渴望学习、热爱阅读、脸有笑靥!”
2017年刚来广州时人地两疏,尚未适应环境,他体重也下降了近10公斤,但他克服了各种困难,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从不说什么豪言壮语,总是把对师生的爱体现在点点滴滴,哪一个教师工作或生活上有了难题,他总会第一时间和老师促膝谈心,为教师排忧解难,把整一颗心都献给了教育。
本领·导航
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沿答好时代答卷
至今他已走过五所学校,生动诠释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他善于自身知识管理,从世界教育新理念到课程改革实践,总是手不释卷,并知行合一。他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的信念,从当年的“沉静语文”到如今的“共生阅读”,做得风生水起。二十年前,他扎实的专业水平和突出的办学业绩,蜚声江苏基础教育界。在无锡兼任区教育局副局长时,他就曾以所在学校为实验田,在社会建构理论指导下吸引区内六所学校建设“优质学校群”,得到了美国当代社会建构理论的开山鼻祖、著名心理学家肯尼斯·J·格根教授的高度赞赏,产生了影响较大的无锡“北塘教育效应”。
2018年来到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后,他默默提醒自己,“好汉不提当年勇!”他将一切“归零”,在认真调查研究学校、摸清校情师情生情基础上,坚持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站在时代前沿、贴近学校实际、满足师生成长需求、切实遵循教育规律,传承与发展学校的“凤凰花文化”。在今天的侨外,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高诵这样一段话:“凤凰花儿开,朵朵都精彩;你有你精彩,我有我精彩;今天未精彩,明天会精彩;今天已精彩,明天更精彩!”令人惊叹的学校文化景象背后,其话语实质就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期待发展和卓越发展的崭新的学校文化。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时期独具学校特色的大思政育人、系统机制育人、全面评价育人的“三模式一品牌”,即九年一贯制学校习惯教育模式、数智化支持下的五育融合“五星育人”评价模式、多方参与全员育人的“全员导师制”教育模式、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共生的教育品牌。“三模式一品牌”为学校发展添翼赋能,有效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课改·改课
课堂变学校才会变课改独辟蹊径修炼智慧
他常说,“在学校里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听课。”他也常说,“课堂变学校就一定会变!”他还常说,“学校课改,第一原理就是‘改课’。”他更常说,“校长‘魂在课堂’,学校发展才能拨云见日。”他坚信,学校高质量不能靠走“时间+汗水”的老路,破解之策还在课堂。通过近一年的反复阅读和思考,他整体设计了“共生课堂”改革框架,从理念、要素、结构、范型、组织、文化六个层面层层推进,如今已经做到第五步,有效消解了存在的“滥讲”现象,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学质量稳居区域高位。
他深知“改课”的关键是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他反复提醒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提高课程能力,不断反思与改进。他结合学校实际提出“紧贴课改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创造了“协同备课、推磨式听课、反思式评课、共生式改课”的研训路径与“教科研百分制年度考核”策略。近几年,多次为全区提供“双减”改课优质现场会。学校还构建了蓝天课程、华侨文化研学课程、“五A”素养课程等课程群,将素养教育落地。其物化成果体现于多项省级结项课题,他三次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在省级期刊(含人大复印资料、C刊)等发表成果百余篇等。
阅读·育人
努力推动用阅读立德树人用阅读培根铸魂
在教育新名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他总是说,真正做教育的人总是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他特别崇拜前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好几年的时间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尤其是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思想,形成了他的“阅读育人”主张——共生阅读,努力在侨外实现“用阅读培根铸魂”。
他视阅读为“母教育”,主张办一所“阅读学校”。他构建了“五阅育人”课程体系,创造了晨读、趣读、静读、序读、E读、小种子阅读坊、建设家庭书房等路径,形成了“百名教师爱读书,牵手千名孩子共读书、带领万名家长同读书,影响社区30万人精神生活”的全民阅读亮丽风景。“新父母学校”、250余期的“校长荐读”,描摹了他理想的“全社会教育”“全生命教育”美丽画卷。《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近百次报道学校阅读盛况,侨外也成了全市五育融合的“宝藏学校”,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辐射·共生
卓越的办学之路成就闪光的教育典范
经过七年的努力,侨外实现了“共生教育,立德树人;共生课堂,学科育人;共生阅读,协同育人;五星争章,评价育人”的优质发展,成为区域优质均衡的典范性学校。他的“共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辐射到了全国各地,近五年接待上万人参观与跟岗,并帮扶了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中学、广东省清远市田家炳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改薄变优。他领衔省市名校长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优秀评估等。多年来,他在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与表达,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获评广东省督学、省德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省百千万项目导师、区教育名家、多所大学研究生导师等诸多荣誉。他还积极为区域教育出谋划策,为越秀区初中“强腰工程”、初中校长高研班等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特别喜欢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对许昌良内心世界的真实描摹,也是他在心灵深处对自己“君子人格”的修炼。从江苏到广州,近四十年来,他把自己的生命情怀全部融入教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也用近四十年的时光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