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精神,结合《“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动特殊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适宜融合的方向发展,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2024年4月26日,长、珠三角八城“新特教”教研伙伴联盟第四期教研活动“用好教辅具,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广州市越秀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共八所长、珠三角地区特殊教育联盟学校一同参与,活动由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承办。
近年来,启智学校重视课堂研磨和课程研发,关注学生个性化支持,积极开展教辅具的开发与应用。学校早于2014年就成立“辅具适配中心”,自主研发、制作八大类1000多件教辅具,多维度支持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创新“教研训一站式”的校本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2023年,学校的融合教育案例评为“全国首届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案例”,教师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学术活动,荣获1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创历史佳绩。
当天的教研活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绕着高质量课堂教学,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展开,内容包括教辅具展播、课例及说课展示、主旨经验交流、专家课例点评,以及专家主题讲座,深入分享了多元支持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建议和提升路径。活动汇聚了联盟学校及结对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特教老师通过线下观摩、线上直播形式参与,深入探讨了个性化支持手段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当日线上直播点击率近2.5万人次。
教辅具展播,赋能教学
八所联盟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提供的教辅具介绍及在教学中运用的视频分享,形式多样,创意无限,不仅有根据学生需求和学习特点制作的益智益趣、美观实用的手工教具、学具,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更不乏富含现代科学技术、取得国家专利的教辅具设备和发明,充分体现了特教教师的巧手慧心;还有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全方位辅具服务支持;以及首创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
课例展示,彰显特色
当天上午,共展示了4节生活语文课、2节生活数学课和2节融合教育课。八所联盟学校的教师们,围绕个性化的教辅具支持在不同学科教学、不同需求学生的课堂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彰显了各校多元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特色,呈现出八节高质量的名师示范课,各具特色,绽放异彩,促进了大家对高质量课堂的思维碰撞,获益良多。
说课教师基于新课标,立足先进的课程理念,聚焦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需求学生个性化教辅具的运用、多元策略的支持,简明扼要地分享了各自课例的设计思路和特色亮点,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重难点突破等方面娓娓道来。教师们独特鲜明的个性、教态、课堂语言,丰富有效的评价方式,充分展现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经验交流,共研发展
活动下午场,八所联盟学校的行政、骨干教师代表分别围绕“用好教辅具,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研讨活动主旨,针对自己学校围绕多元支持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展开分享,详细介绍了教辅具创新赋能特殊教育教学的经验做法。
八所联盟学校都秉承以生为本、多元支持、技术赋能的理念,坚持个别化、功能性、趣味性、创新性等原则,因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需要,合理利用资源,整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辅助技术,为学生提供和制作适合的教具、辅具和学习材料,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领导致辞,共绘新篇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高珂娟,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健华,越秀区教育局小幼教科科长张文学、副科长黄润娟,越秀区特殊教育教研员梁颖茵老师,以及越秀区启智学校全体教师近200人齐聚启智学校主会场。
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健华认为这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一次教研盛会,不仅展现了特殊教育在个性化教学手段方面的突破与进展,更体现了优质课堂的实践成果,让大家见证了在高质量发展指引下,特殊教育所蕴含的无限潜力与可能。启智学校及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作为区域中推动融合教育的核心力量,积极承担起搭建体系、开发课程、评估指导、建立行业标准等工作,为越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他寄语大家,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以确保每一位特殊需求学生同样能享受到合适、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课例点评,专业提升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高珂娟对4节的生活语文课例进行点评。高所长以“一节好课的标准”,围绕“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的设计,非常细致清晰地归纳和指出了每一节课例的特色和有待努力的方向。
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课例《电冰箱》,通过操作体验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仿说句子的练习,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从理解到运用,教辅具选用对教与学的活动有支持和促进作用。杭州市杨绫子学校课例《家》,注重新旧知识连接,通过图文整合引导学生形成认知,能根据学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具组织小组练习巩固,有效整合课程思政目标要求。上海市浦东新区辅读学校课例《悯农》,通过板书、教辅具和服装,营造了较好的教学情境,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多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课例《小猴子下山》,目标、内容与学情有较强的一致性,读、悟、用、思的整体性与逻辑性较强,分层的作业设计兼顾了拓展、巩固与评价的功能。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何非对2节生活数学课例和2节融合教育课例进行点评。何主任指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段和学科特色,体现个性化支持,如越秀区启智学校的融合课例《好长好长的名字》,贴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特殊需求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帮助区辨、表达和稳定动作的辅具以及天使支持策略,给予特需幼儿个别化支持,很好地促进了目标达成。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辅具,对解决重难点问题发挥了明显作用,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生活数学《认识4》中,教师自制了“爱吃萝卜的小兔子”的辅具、游戏等,促进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教师能将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密切结合起来,较好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如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融合课《制作水果拼盘》,基于班内几位特需学生的情况的课前评估调研,对教学目标进行了个别化设计,并通过评比交流探索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成普特学生融合学习。最后,教师能够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活动性较强,如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生活数学《认识高矮》以打地鼠、魔法城堡、爬高猴子等教具、教学类电子游戏层层深入,并通过小建筑师的参与式游戏体验高矮的概念,生动有趣,活动性强。
何主任建议,辅具的设计和使用时要注重辅具的功能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注意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有效衔接,提高生活数学的教学质量。要坚持个别化教育原则,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专家讲座,高位引领
活动特别邀请了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特殊师范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徐云开展《培智学校支持性课程与教学法》的讲座。徐教授基于国内培智学校现状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了现在的课程观,围绕儿童应如何学习,详细介绍了“体验中学习、观察学习、指导下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强调差异化教学比分层教学更有效。介绍了支架教学的核心和支架类型,强调支架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具体需求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介绍了深度学习的三个特点,指出面向特殊儿童的一节好课应该是:参与、努力、投入、达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美好的生活。随后,深入浅出的分析了有意义学习的要素,指出同伴合作是儿童深度学习的支撑,思维地图是儿童深度学习的工具,并分享了“项目活动”的挑战性、探究性、持续性三个基本要求。
总结展望,提质增效
广州市越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启智学校党总支书记聂永平提到,特殊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与责任的事业,特殊教育的孩子们需求各异,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每一位特殊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作为个性化支持手段,如何科学运用个性化的教具、辅具和学具,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特教”教研伙伴联盟凝心聚力,一起紧抓机遇,合作共赢,为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就同样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