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建模思路与研讨课堂生成策略,是东风西路小学数学科组实现团队在本体性、条件性以及实践性认知方面共学互补的重要途径。2020年11月17日下午,主题为“多元建构显创意,对比变式展思维”的东风西路小学数学科组研学分享会在东风校区709多媒体室举行。本次会议由杨莉主任主持,全体数学科教师以及实习老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伊始,杨文勇主任在讲座“生成与预设——数学课堂的‘以生为本’”中,采取新颖的倒叙思路,以老师们提交的评课记录表为主要素材,对数学课堂的定量分析、按需出发、反馈调整以及生成预判逐一作了详尽解读,同时还指出在预设与生成课堂时,需时刻关注学生需求、教材来源以及教学过程,以确保形成发现问题、逆推寻理、生成提炼以及预设回归的良性循环。
接着,陈润冰、郭睿老师与何伟雄科长回顾投身越秀区中心教研组的研学经历,就数学模型的多元建构与学习素材的对比变式,开展了系列分享第三站的专题讲座。
陈润冰老师在题为“逐步感悟,经历优化——烙饼问题的数学思考与实践”的讲座中,阐述了预设课堂应以学生亲历的生活经验为基点,继而借助课本范例,在共同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其中的数学优化思想,以此促进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展现解题方法的优化。由于陈老师外出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研学活动,因此上述内容由张悦君老师代为展示。
郭睿老师在讲座“多问、多思——中心组学习的一些收获”中,根据中心组课例研讨试教的活动流程,借助图形与几何类的教学实例,明晰了有意义的提问对于推进累积建模与展现素材对比的促进作用,同时依照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四能”,点明了预设课堂时应将“能发现与提出问题”设置于“能分析与解决问题”之前,以便完善探究过程与提升解题能力。
何伟雄科长在题为“解题助感悟,积累促提升”的讲座中,结合不同时期在预案设计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演变,指出解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已日益凸显,因而在预设、实施与反思课堂时,应着眼于有序观察、数学抽象与对比分析的及时开展,从而促进演绎推理与归纳建模的双向达成。同时,以排除法、倍比法与假设法为例,从推进情感接受、导向思路趋同、引领经验积累、解读错例归因以及克服思维惯性等方面,对解题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
最后,付玉兰副校长对本系列共计三轮的分享活动作了全面的总结,既鼓励老师们继续积极参与各类学习研修,也指明了自主研读与互学同化应作为优选与提炼减负提质策略的重要途径,还明确了后续开展级组磨课的研究目标与集备重点。
回顾过往,点滴收获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仍需不断探索,策略的探讨与思维的展现远不止于此。数学科组的个体吸纳以及团队研修,并不会因为这一次系列分享活动的结束而终止,而是会朝着更全面、更深入、更精准的方向继续前行。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经历、累积与提升的过程,需要借助持续的自身阅读、参考他人、及时反思与改进提炼等历程,方能有序开展,进而积淀提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的点滴付出必将会迎来明天的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