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越秀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2-01 18:03:36 文章来源:区府办 字体大小:【 A- A A+

越府〔2023〕3号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越秀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越秀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2023年1月20日

  

广州市越秀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我区“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十四五”期间我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科学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的战略定位和时代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建设与我区全民健身发展结合起来,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我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定位,围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目标,坚持以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不断吸引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参与到全民健身治理之中,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着力解难题、补短板、破瓶颈,全面促进我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体质,增强民生幸福,为广州打造“湾区创新枢纽、都会产业高地、美好生活样板”,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出越秀体育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基本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积极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推动体育健身设施举步可就、体育健身组织充满活力、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元、科学健身指导专业高效、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带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全民健身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不低于0.9块;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智慧体育服务全面融入居民的体育生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50%,实现国民体质监测的全覆盖;全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7名。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市民健身环境品质。

  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区情根本,紧密衔接城区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拓展健身场地,加强有效管理和升级改造,盘活存量资源,建立与“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相匹配的高品质市民健身环境。

  1.加强公共体育设施总体规划设计。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统计调查常态化工作机制,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市民需求,以打造“处处可健身”的运动空间、形成“10分钟健身圈”为目标,编制落实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全面构建以公共体育场馆为枢纽,社区、楼宇公共体育设施为网点,沿江公共健身空间为特色,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类别丰富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网络。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布局健身设施,重点挖掘公益性建设用地资源。积极推广复合利用模式,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通过与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产权人达成使用协议的方式,推动体育与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嵌入式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健身设施和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的功能整合。借力北京路、环市东、中华广场三大商圈的转型升级,试点打造一家都市运动中心。用好城市零星土地,盘活路桥附属、建筑屋顶、地下、边角地等“金角银边”,推动建设贴近市民、方便可达、面向公众开放的非标准健身设施。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空间舒适度,加强无障碍设施、休闲驿站、智慧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设置。

  2.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升级改造。

  根据群众不断迭代升级的健身需求,以“一场多能”、均等化和智慧化为导向,大力推动体育设施空间更新升级,打造一批创新引领的智慧运动场馆,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科学的运动体验。推进越秀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本部、东山体育场等体育场馆的综合升级改造,实现管理服务智慧化,布局射击、壁球、保龄球、攀岩等时尚运动体验项目,提升整体利用率,成为我区全民健身的大舞台。结合城市更新、社区微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改建社区健身设施。推进原社区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推出一批以公益、智慧、共享为特色的,功能更加丰富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丰富青少年体育活动功能区,优化老年人专用健身器材布局,引进更具专业品质的户外健身器械、新一代健身路径以及儿童游乐场,融入数字科技健身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升级改建成为多项组合的多功能运动场。加快市民球场智能化、共享化改建进程,覆盖我区各街道,实现无人化管理,提高利用效率。统筹开发水陆空三维立体体育设施空间,将符合条件的“可利用体育场地”打造成为符合要求的体育场地。

  3.打造富有特色的全民健身集聚空间。

  发挥重点体育活动区、大型体育场地、健身休闲设施、品牌赛事活动等空间集聚的综合优势,着力打造全民健身标志性区域。以二沙岛为空间载体,以体育节、户外运动节、马拉松等为内容载体,打造世界级智能体育公园和路跑圣地;以北京路、环市东、中华广场三大商圈地标为支撑,以攀岩、街舞、滑板、击剑、跑酷等时尚运动和电子竞技等新兴科技运动及体育消费项目为突破,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构建商圈潮流运动带;以越秀公园、林则徐纪念园等公园为阵地,传承岭南体育文化基因,结合武术、太极、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毽球等本土特色项目,打造传统体育特色健身带;围绕“100场足球赛”的惠民体育赛事,将东山体育场和二沙岛体育公园打造成全民健身足球活动中心,形成辐射带动引领效应。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设施建设管理和公益开放。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方式建设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等体育设施。以民办公助、项目补助等方式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不断完善公益服务机制。发挥体育运动为“体验经济”赋能的作用,推动时尚型运动设施进商圈,让“商圈体育”成为提升健身环境品质的重要抓手。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健全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完善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贴机制。持续扩大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力度,探索联合管理、委托管理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提升开放服务质量。将社区体育设施巡查纳入全民健身常态化工作,组织好巡查队伍,落实好区域责任制,确保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无盲区、无死角。

  (二)推进赛事活动提档升级。

  注重群众参与、注重品牌打造、注重服务品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时尚要素引领,以开放办赛为理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实现人人可参赛,促进全民健身全龄段、全人群、可持续发展,为打造活力越秀不断汇聚能量。

  5.打造高质量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体系。

  坚持以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为核心,强化赛事活动顶层设计,在内容结构上形成纵向覆盖区、街道两级,横向囊括单项赛事和人群运动会的赛事服务网络;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场内与场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竞赛模式;在时间安排上形成“白+黑”“5+2”相交叉的活动布局。打造联赛机制,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棋牌、乒乓球、毽球等运动项目为突破口,打造覆盖百姓身边的小型化、多样化、等级化社区体育联赛活动体系。以攀岩、街舞、滑板、击剑等时尚运动项目为重点,打造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越秀特色群众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门球、太极拳等养生活动体系。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购买服务标准,明确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标准,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高品质发展。

  6.不断提高全人群高质量健身活动服务水平。

  倡导运动生活方式,重塑“生命在于运动”理念,让体育运动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让每位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和职工体育协会的作用,创新开展符合在职人群需求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促进职工体育蓬勃开展。进一步发挥好老年人体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健全完善社区老年人健身组织,推广太极、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养生健身活动。支持残疾人体育发展,不断创新残疾人体育开展形式。

  7.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质量。

  完善区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建设,推进科学健身指导,为职业人群提供体质健康评估、开具运动处方等服务。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上岗率和服务水平,精准配送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园区、进学校、进商圈。倡导“运动是良医”“健康力就是生产力”,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丰富“体质健身、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公益讲座内容,推动全区居民体育健身的科学化。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鼓励运动员、体育教师、教练员、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专业知识的人员,提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建立评价和激励保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全面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质量。

  (三)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

  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放管服”改革,发挥好区体育总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争创高效能治理新标杆,服务、带动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8.完善越秀区体育总会建设。

  加快区体育总会实体化步伐,进一步提升区体育总会的服务能级,将其打造成为体育社会组织的孵化中心和众创空间。发挥区体育总会在体育社会组织培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全面做好党建指导、培育孵化、能力建设、管理咨询、资源拓展等方面的服务。推动构建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其他民非公益体育组织与健身团队协同发展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打造智能化、标准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共享空间实体建设,优化管理制度,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形成向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会议场地、活动场地等综合服务的自助共享模式。充分发挥好区体育总会的载体和纽带作用,广泛集聚社会资源,强化延伸服务,对以小微体育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

  9.强化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和活力激发。

  加强各运动项目协会党组织建设,完善区运动项目协会法人治理机构,积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承接好政府职能转变而转移的社会职能。夯实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代表的改革工作成效,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绩效评估机制,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发展。扶持和引导健身团队发展,将体育健身项目推广与健身团队培育相结合,与社区、园区、企业、学校的品牌、文化建设相融合。进一步强化各类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项目委托、购买服务和场地托管等方式支持区体育运动项目协会业务拓展,通过办公场所租赁、办公物资集体采购等方式优化区运动项目协会生存环境。以区足球、武术、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协会为龙头,打造一批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示范工程。建立体育健身团队孵化基地,吸纳民间体育组织进驻,科学引导和统筹民间体育组织发展。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开展星级创评工作。

  (四)培育体育文化发展环境。

  扩大体育文化领域开放与合作,增强体育文化要素资源集聚配置功能,充分发挥“越秀最广州”的优势,结合打造“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努力建成彰显岭南文化特色的中西体育文化交融区,让经典的体育人文精神为最精华、最精致、最精彩的魅力越秀贡献力量。

  10.增强体育文化发展意识。

  深度挖掘体育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特质,把体育文化和大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落实到精神层面,落实到项目层面,落实到空间布局上,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充分把握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体育赛事活动、健身项目、体育建筑、体育人物的文化内涵,从可视化、载体化、故事化、数字化、产业化、生活化六个方面着力创新和建设体育文化。广泛开展体育文化宣传,讲好体育故事,引导人们树立积极乐观、自立自强、阳光自信的生活态度,激发我区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涵养青少年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健康成长。提高体育文化创造能力,与时俱进地打造体育文化产品,以体育文化滋养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让体育文化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塑造重点体育文化品牌。

  塑造重点体育文化品牌,聚集体育文化能量,形成长期增长效应。以书籍、报刊、影像资料、网络媒介等为载体,以“挖掘细节写人物、展现风采讲故事”为理念,打造体育文化品牌项目,讲好市民身边的健身故事,弘扬健身达人、基层健身组织的正能量事迹。将越秀公园、林则徐纪念园等打造成兼具体育文化历史印迹和现代体育精神的体育文化阵地。完善全民健身荣誉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打造褒奖运动精神的各类荣誉奖励。广泛动员职业运动员和草根健身达人积极参与体育文化宣传。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全民健身+党建”新模式,打造红色主题类路跑赛、定向赛。充分运用“体育+互联网”,让更多的体育文化内容网络化、数字化,制作展示全民健身发展成果、弘扬体育精神的宣传片,引导市民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12.提升体育文化创意能级。

  搭建体育文创平台,持续焕发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广府特色的体育嘉年华活动和体育文化节活动,推动体育文化跨界融合式发展,持续提升体育文化影响力;办好高水平节展赛事,鼓励摄影、微电影、美术、文学、电竞、动漫、工艺品等优秀体育文化产品在我区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的标杆城区。打造体育文创城区,推动体育文创产业繁荣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身体育文化产业,设计推广全民健身主题类文化创意产品,创造老百姓的体育文创产品消费热点。发挥好南方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羊城同创汇、广东文投创工场等文创园区丰厚的资源优势,加快产业整合,使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区极具活力和魅力的产业组成部分。

  (五)探索“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新模式。

  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医疗、教育、文旅、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体育相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时时处处有健身”的全方位健身氛围,有效推进“越秀健身融合行动”。

  13.不断尝试“体医”融合。

  大力倡导“运动是良医”的主动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康复治疗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培育和扶持运动医学和运动康复专业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社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探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体质测定指导站融合建设,支持在社区医疗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引导建设一批体医融合实践示范项目。探索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医学指导和监督,积极推动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运动康复师等人才培养,实行体育与健康人才的交叉培训,培养一批能够指导市民“健康吃、科学练、防慢病、治未病”的复合型运动健康专业人才。加强体医、康养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

  14.全面落实和深化体教融合。

  夯实学校体育基础,严格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制度。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加强对学校场馆建设规划指导,提高办学条件。深入推进青少年健康工程,开展针对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等突出问题的科学预防和运动干预。教育部门要会同体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建立健全“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由幼儿园、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构建衔接有序完整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通道。以举办比赛、区队校办以及学籍挂靠为抓手,建立选材、训练、读书升学的一条龙保障措施,在财政、社会资源和体育教师教练认证方面实现全方位的“体教融合”。加强对青少年课余训练与体育培训的监管,与“双减”政策相配合,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等方式,支持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提供课后体育教学,开展竞赛、训练、培训等服务。

  15.大力促进文体旅融合。

  以优质赛事活动为抓手,构建“体育搭台、文化助力、旅游唱戏”的“体育+文旅”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品牌体育赛事和活动的优势和影响力,开展精品民宿品牌推介宣传、旅游产品展卖、赞助企业展示、特色文化展示、民俗文艺表演等活动。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精品赛事、精品项目、精品线路,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等完善体育基础设施、融入体育文化元素。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户外运动项目,开发体育旅游专项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充分利用区内A级景区多、文化街区多等优势,借助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迎春花市、“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等品牌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具有越秀特色,展现越秀历史底蕴的体育赛事。借助各类节假日活动,充分依托北京路、环市东、中华广场商圈以及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打造攀岩、街舞、滑板、击剑、跑酷等流行体育文化高地,开展各类体育赛事、体育会展等活动。依托越秀山体育场这一特色足球文化品牌,传承和推广足球项目,通过100场足球赛事和开展足球培训等方式,弘扬足球文化,传播体育精神。

  16.加快推进体育的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强全民健身智慧管理和服务。依托星之光数字体育产业园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推进全民健身信息、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打造以全民健身电子地图、社区体育设施管理、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体质监测、体育场馆、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事项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化全民健身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体育+”“+体育”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二是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加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本部、东山体育场、二沙岛体育公园等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建设,推广共享公共运动场模式,实现运动场线上远程管理和智能化运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无线局域网全覆盖、社区体育设施“二维码”全覆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体育场馆服务质量,加强体育场馆在场地利用、预订支付、客流监测、安全预警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体育场馆运营效能。

  (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深挖体育消费潜力、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和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我区特色产业,为“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增添新动力。

  17.深挖体育消费潜力。

  把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作为新时期体育产业的战略重点,通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运动健身、体育锻炼的美好生活需求。加大力度推广“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市民出一点”的公益消费越秀模式,拉动公益性群众健身消费。通过各类赛事活动拉动节假日消费、商圈消费和夜间消费,积极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鼓励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探索激发体育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激发包括国有、民营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多元市场主体活力,盘活各类体育资源,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培育和扩大体育消费新增长点。

  18.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机遇,依托“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我区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我区体育产业核心集聚区打造。以二沙岛为龙头,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体育总部经济;围绕北京路步行街、环市东为中心的国际商贸片区,吸引国内外高端国际体育用品入驻,打造高品质体育用品销售集聚区;以流花商贸批发商圈为中心,打造全国高端体育用品集散区;以星之光数字体育产业园为载体,通过完善体育明星创新创业政策服务体系,打造越秀国家奥运冠军创业园;充分整合星之光数字体育产业园各入驻行业组织、体育俱乐部、研发企业等的体育服务优势,依托园区数字体育运动技术平台,举办“数字体育趣味运动会”等数字体育赛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走入寻常百姓家。

  19.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引进国际顶级商业体育赛事,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创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培育体育产业新业态,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科技、数字、康养、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体育技术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体育科技应用推广;推动国际体育资源集聚,吸引国际知名体育组织和企业把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越秀;积极搭建体育资本运作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推动科技、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最优配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度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全面推进。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要协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各街道要配备配齐全民健身工作人员,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良好格局。

  (二)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全民健身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政府各项制度、政策、法规,确保落实到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基本规律,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巩固我区体育“放管服”改革成果。加强政策保障,出台促进全民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在越秀落地;健全体育场馆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体育领域依法行政,完善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加强体育市场和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

  (三)保障经费投入。

  区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比例,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区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不断完善体育彩票工作机构和人员设置,增设体育彩票销售网点,优化网点铺设布局,扩大体育彩票销售量,强化经费来源保障。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等的购买比重。充分挖掘体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发挥市场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效拓宽体育资金来源渠道,助推体育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全民健身工作队伍建设,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能力素质和结构优化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化体育服务人才和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赛事活动组织、体医养结合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稳步推进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培训,健全培训上岗制度,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人才特别是基层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吸纳体育教师、退役运动员、医护人员、体育从业人员等专业人才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来。加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良性互动的局面。

  (五)强化监督评估。

  区和街道两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城区、健康城区、社会事业发展评价体系等各类社会建设指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市民评价和反馈体制,定期发布全民健身工作报告。进一步发挥外脑作用,加大与外部专家智库的协作力度,集思广益,提高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效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全民健身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2025年,由有关方面组织对本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向区人民政府报告。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3年1月20日印发


    相关文件下载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