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
发布微信公众号
微博
越秀人家
越秀商家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越秀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2-30 16:14:21 文章来源:区府办 字体大小:【 A- A A+

越府办〔2021〕22号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越秀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业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17日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期间文旅体主要成绩

(一)文化惠民服务成绩显著

(二)旅游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三)体育发展呈现高质量态势

二、“十四五”期间文旅体的发展形势 10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十四五”期间文旅体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布局与结构

(一)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深化“一核二片区”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三)搭建“一程多站”式旅游精品服务平台

(四)构建“二核三带三体系”体育发展立体结构

五、主要任务

(一)加大融合力度,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夯实文化强区基础

(三)加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旅游综合管理体系

(四)大力完善体育发展体系,建设活力健康越秀32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二)完善投入保障

(三)重视人才保障

(四)加强环境保障

(五)落实监督考核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时期,是广州市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和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奋力建成“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旅游和体育(以下简称“文旅体”)的系列指示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对文旅体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根据《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关于制定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越字〔2020〕16号)的指导要求,紧紧衔接《广州市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越府〔2021〕11号),立足于我区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编制。

  为确立未来五年我区文旅体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整合和引入发展资源,引导文旅体相关主体行为,全面推进全区文旅体行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文旅体主要成绩

  (一)文化惠民服务成绩显著。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在大力发展文化惠民事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以全国第一名成绩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进电竞、动漫龙头企业联合打造全市首个国家级电竞馆,中国(越秀)国家版权贸易基地打造广州文化IP库项目,建成“古城中轴文化客厅,文化引领出新出彩”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和全国示范步行街,成为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标志,形成了覆盖全区的“10分钟文化圈”。全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基本建成,建成全国首家5G网络全覆盖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打造越秀区公共图书馆多元总分馆制“越秀模式”。完成广州市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南粤先贤馆的筹建及开馆。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修缮完成后正式对外开放。越秀区博物馆荣获“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十三五”末期全区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微型博物馆达到37个。全区文艺团队达251支。“广府庙会”等特色公共文化品牌项目不断创新,为广州城市文化发展奉献了一批极具特色的精品。

  2.创立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区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一是建设智慧图书馆,在移动端为读者提供130万种电子图书、1300种电子期刊、“话说广府”、“童心坊”视频点播、讲座直播等资源阅览及图书检索续借、活动报名等服务。推出越秀区总分馆智慧服务云平台,区图书馆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阅读推广活动等超过4600场,接待群众近350万人次。二是建设数字文化馆,推出“越秀文化云”小程序,针对各类人群举办展览、艺术讲座、惠民演出、周末剧场、免费培训等共计600场,接待群众达30万人次。三是建设云端博物馆,运用AR技术手段对区内重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建立AR线上数字博物馆,举办网上展映,完成对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省农协旧址、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共6个红色史迹点AR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实现红色革命遗址线上参观、远程瞻仰。

  3.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日渐完善。

  “十三五”期间,通过编制和实施文物保护规划,制定文物修缮计划和提升文物保护级别等举措,完成了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养等工作,成功申报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万木草堂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北京路古道遗址、杨匏安旧居两个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五年重大文物违法犯罪案件和重大文物安全“零事故”。东平大押等一批文物古迹活化利用成为国家、省市典型案例,万木草堂的活化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荣获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团体。海丝申遗史迹、中共三大会址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得到整治提升。

  (二)旅游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1.旅游资源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区旅游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区本地旅行社企业250余家、各地旅行社分社170余家、星级饭店39家,国家A级以上景区13个,其中中山纪念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越秀公园等全国著名的AAAA级景区7个,占全市的27%。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成功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广州起义纪念馆等5个AAA级景区。五年来,全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升级改造、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持续发展,尤其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采取积极的严防严控措施,克服旅游市场面临的巨大困难,实现了旅游经济平稳回升。

  2.文旅商融合发展得到较大提升。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以商促旅”工作思路,推进“文化、旅游、商贸”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全区共计投入约20亿元用于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保障,成为全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以商促旅”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的标杆。北京路文化旅游区被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组织(简称“CED”)评定为“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被授予全球首个文商旅融合发展观测点。北京路步行街获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越秀“东山印象”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9亚洲都市景观奖”。积极打造海珠广场城市“会客厅”,举办迎春花市、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等文旅商为一体的系列大型活动,初步形成旅游业与文化、商务、金融等融合发展的相关体系。

  3.旅游服务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

  “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多层次的旅游宣传,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打造二沙岛户外音乐季、越秀区社区文艺展演系列活动等越秀区系列活动。开发“英雄花·英雄城”红色之旅经典线路“1+9”以及ABC三条“红色之旅精选线路”、海珠广场“L型”精品旅游线路、“越秀红游”共享单车等37个经典红色景点和红色主题旅游线路,促进“红色文旅+数字”融合发展,推进“红色历史文化+科技创新+互动体验”创新红色文旅新模式。打造“广州古城游”旅游品牌。受邀前往俄罗斯参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前往河南省沈丘县、淮阳县等地,以“红色情 越秀行”为主题,开展越秀红色城市之旅宣传推介会。编印《越秀红色之旅》宣传手册,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三)体育发展呈现高质量态势。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区大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共投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约达2348.15万元,拥有各种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公共文体广场110个,社区体育设施612处,其中全民健身路径450条,总面积达15.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2平方米,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的数量达到63个,基本形成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多元化体育组织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区三纵三横、纵横衔接的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十三五”期间,共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500多次,年均参加活动约200万人次。

  2.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础稳步增强。

  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思路和新模式,“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体教融合模式初步建立。全区创建6所学校体育特色学校,1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4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区注册后备人才运动员达4426人。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7—2020)”,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单位”,游泳、乒乓球、体操三个项目被省体育局评为“省单项后备人才重点班”。“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00多人,优秀运动员陈艾森获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单人十米台、双人十米台双料冠军,培养和输送的运动员在各类国家级比赛中共取得20多枚金牌,运动成绩提升显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力稳步增强。

  3.体育产业实现较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全区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2020年我区体育产业营业收入26.57亿元,法人单位622家,从业人员6120人。全区共有体育彩票销售网点155个,体彩销售额达19.2亿元。成功获得“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引入优质体育企业数量超50家,注册资金达6亿元,项目投资资金近7606万元。改造二沙岛体育公园成为广州首座智能化体育公园。推进星之光产业园、海印体育产业园体育企业聚集区建设,改造升级海印电器城、布匹市场、海港运动城,引入体育精品廊,广湾18体育产业总部、东风路商务带高端体育产业带、中山路和沿江旅游休闲体育带初见规模。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合作,先后举办两届中国(广州)体育产业创新大会和全国首届优秀运动员职业发展论坛,全国体育经纪人培训(南方)基地落户越秀区。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数字体育、体育传媒、体育彩票市场活跃,以体育为特色,集体育、文化、旅游、传媒、商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和现代服务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增加了后劲和活力,为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四五”期间文旅体的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区文旅体发展将迎来系列重大机遇。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文旅体发展新动能。数字和网络技术赋能,不断催生文旅体新领域、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区活化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展文旅体发展空间带来了重要契机。二是消费升级带来文旅体新增长空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小康社会大众消费日益升级,文旅体是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极大地刺激文旅体消费升级,为我区文旅体发展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三是利好政策颁布激发文旅体新的行业活力。党中央、国务院对文旅体的发展日益重视,相继提出了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任务,将推动文旅体行业体制机制重大改革和突破创新,也将推动我区破除文旅体发展中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激发文旅体制度创新和市场活力。四是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提供文旅体纵深发展的新契机。省、市正全力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我区深化文旅体体制改革、提升综合实力、营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利支撑。五是“广州建设世界体育名城”提升文旅体发展战略定位的新机遇。广州市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广州世界体育名城建设,为我区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共同打造活力全球城市,发挥我区体育“小杠杆”撬动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大杠杆”,提升我区文旅体发展的国际知名度提供战略指引。六是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复兴经验注入文旅体发展新理念。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纷纷呈现出高端要素回流中心城区、城市品质提档升级的发展趋势,城市品质的提升激活文旅体创新发展,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文旅体复兴与发展经验为我区文旅体全面腾飞提供重要的借鉴。

  (二)面临挑战。

  一是文旅体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区、街道两级公共文旅体设施严重不足,公共文旅体产品服务的网络化程度较低,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强。政府采购文旅体服务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文旅体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渠道和机制尚待健全。二是文旅体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全区文旅体专业领域缺乏有影响的“领军”人才,高水平专业人员偏少,图书馆、文化馆、文博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文体系统人员编制和配置不足,部分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等。三是文旅体社会力量参与模式有待进一步突破。面临群众日益增长的文旅体需求,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旅体行业发展的创新举措、创新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四是城市文旅体品牌有待进一步打造。广府庙会等长期举办的标志性文化品牌活动,亟待进一步创新升级。一批传统文化品牌识别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亟待提升。全区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匮乏,在全球和国内有影响力的体育企业聚集程度不高。文旅体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在文旅体领域的应用不高。

  三、“十四五”期间文旅体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体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时提出的“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发展要求,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广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总体部署,以城市更新改造、发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为发展重心,以建成“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为目标,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区文旅体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1.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不断增进我区人民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聚焦全区文旅体发展现状与人民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加快实现全区人民对文旅体服务需求的美好向往。

  2.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从供给侧发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制约我区文旅体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文旅体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加大文旅体有效商品供给数量与质量。

  3.以创新为灵魂。大力盘活文旅体存量资源,创新开发增量资源,促进优质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以科技赋能和总部经济为平台,大力推进文旅体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4.以融合为主线。遵循文旅体的发展规律及相互关系,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体育为用,率先在全国探索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推动越秀区文化、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实现文旅体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以智慧文旅体一体化推进全区文旅体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显著。极大提升文旅体服务供给能力,文旅体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6.5%,不断壮大我区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推进文旅体发展引领全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成为全区建设“老城区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引擎。

  1.智慧文旅体发展目标。

  以信息化助力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以智慧文旅体发展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进文旅体发展资源互通共享机制,加快建设文旅体发展共享平台。到2025年建成与文化强区、旅游强区和体育强区相适应的全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共享体系,打造一批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场景项目和服务产品,构建文旅体公共服务和产业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高效化利用、网络化共享的新模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的标杆。

  2.文化发展目标。

  促进文化进一步繁荣。加快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核心文化圈,形成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省级及以上文艺精品数量达6项,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增加值超260亿,建成人文湾区中心和标志。

  3.旅游发展目标。

  加速推进全域旅游。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15个,规模以上旅行社达70个,星级旅游酒店达40个,旅行社年产值达150亿,世界旅游优秀目的地进一步提档升级。

  4.体育发展目标。

  不断激发体育动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0个/万人,到2025年体育与文商旅创居医融合行业营业收入超20亿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城市体育发展核心要素集聚地。

  5.融合发展目标。

  以智慧科技赋能,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跨界融合,实现资源聚合、区域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打造全国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高地。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发展目标(截至2025年底)

公共设施与服务

省级及以上文艺精品数量

≧6项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0㎡/人

社会体育指导员

≧30个/万人

产业发展

文旅体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

≧6.5%

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增加值

>260亿元

体育与文商旅创居医融合行业营业收入

>20亿元

旅行社年产值

≧150亿元

规模以上旅行社

≧70个

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

≧15个

星级旅游酒店

≧40个

  四、发展布局与结构

  (一)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

  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重大跨越,经济总量质量实现双提升,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将大幅提升。文旅体发展既要承担全区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职能,又要担负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功能。全区文旅体发展要紧紧围绕“十四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步伐,紧跟全区产业发展方向,紧贴全区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全区文旅体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大力构建文旅体发展的新格局。在全面提升文旅体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积极开发文旅体新兴产业的经济功能,以文旅体产业结构优化带动文旅体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文旅体科技赋能,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旅游+体育,打造一批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产业平台和服务品牌,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模式,夯实文旅体发展产业立体空间布局。

  大力推进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旅体公共服务和产业拓展中的深度开发与应用,大力推动文旅体发展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智慧文旅体一体化领域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推动文旅体服务体系、服务产品的互通互联,嫁接融合,以智慧平台和智能化技术打通全区文旅体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互通互联的障碍,创新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共建人文湾区的标志和特色。

  (二)深化“一核二片区”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二片区”的“一核”是指以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平台,汇集越秀区文化产业发展龙头为核心。“二片区”是指以文化创意区和文化休闲区为支撑形成的文化产业特色区域。

  “一核”主要是依托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核心平台,探索打造广州中心城区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历史文化名城文旅商融合发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活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大力打造北京路商圈国际消费示范区,深化北京路智慧商圈和诚信商圈建设,将北京路建设成为集商业购物、文化体验、精品娱乐、特色餐饮、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文化时尚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文化先行区。

  “二片区”是指:文化创意区,以推动文化创意集群发展为重点,优先发展动漫、现代传媒、互联网游戏、数字文化创意、智慧文娱等文创创意新业态。大力改善文化创意的营商服务环境,广泛吸引高净值投资和商旅人士落户越秀。建设世界级版权贸易基地(中国(越秀)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广州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289艺术Park)、文化创意孵化器(羊城同汇创、广东文创投工场等)。文化休闲区,将音乐、艺术、娱乐、美食等休闲元素与传统广府文化及白云山风景区、麓湖、越秀山、珠江等景色、景观相结合,吸引中外优质品牌、老字号设立展示中心、旗舰店,构建区内休闲体验中心,打造时尚打卡休闲景点。主要包括珠江沿岸、越秀山公园、二沙岛星海音乐厅、南越国官署遗址、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五仙观、北京路古道遗址等各类宗教文化资源、各类文化传承馆舍和丰富的传统文化手工艺等。

  (三)搭建“一程多站”式旅游精品服务平台。

  “一程多站”的“一程”是指依托越秀区旅游资源禀赋,设计好中外来穗旅游、观光、度假游客的一个行程式精品路线。“多站”是指在一程式精品路线的基础上,按照越秀区旅游资源特色分类,设计越秀区传统人文、景观、美食等特色资源组合的多个站点式安排。

  “一程”是指依托越秀区创成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资源禀赋,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利用区域旅游优质资源,统筹设计全区旅游精品线路,按照中外不同游客观光、度假特点和商旅人士旅行的需求,纵向提供观光系列、餐饮系列、购物系列和休闲系列等不同主题的一程式精品路线,满足不同需求游客和商务人士的旅游个性化主题选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集散中心。

  “多站”是指按照越秀区丰富旅游资源,建立政策协同和资源共享,在“一程”基础上,联合开发和推广“多站”精品组合,构建历史人文景观、传统手工艺术、岭南特色餐饮、文演赛事庙会等旅游要素资源和产品分类的信息沟通、联合产品开发、整合市场营销、线路游客互推常态化共享机制,形成汇集岭南特色和人文湾区精品的横向多元化旅游体系。

  (四)构建“二核三带三体系”体育发展立体结构。

  “二核三带三体系”的“二核”是指二沙岛多功能休闲核心区和星之光—海印体育产业核心区。“三带”是指沿江休闲产业带、户外运动带和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带。“三体系”是指体育产业资源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消费服务体系。

  “二核”是指:二沙岛多功能休闲核心区,加快完善支撑二沙岛全民健身的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室外设施、体质监测数据、活动安全监控、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二沙岛路跑闭环式管理的特色环境,引进各种类型的马拉松和路跑项目,将二沙岛打造为驰名中外的智能化路跑圣地。星之光—海印体育产业核心区,联合广湾18体育产业总部以及海印电器城布局体育装备研发、销售等新业态,改造后的海印布匹城引入优秀运动员就业创业中心、体育培训等新业态。

  “三带”是指:二沙岛至大沙头的沿江休闲产业带,主要发展体育培训、运动康复、体育旅游、休闲娱乐和体育企业总部。越秀公园至麓湖的户外运动带,主要开发户外运动。北京路至花果山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带,主要发展电竞产品创意设计、产品制作、高水平电竞赛事、电竞俱乐部、直播平台、电竞衍生产品等。

  “三体系”是指:广泛引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优质资源、平台和项目,形成覆盖全区体育发展的产业资源体系。依托区、街道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深入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动员区内体育相关企业、体育协会和各种类型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投入多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发全区全民健身和体育市场,形成消费服务体系。通过“三体系”立体结构,达成遍布全区、纵横交织的体育珍珠链效应。

  五、主要任务

  (一)加大融合力度,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实施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工程。

  加快推进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越秀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品牌建设,推进和实施三个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之间在基础网络、功能组合、项目布局、数据共享等结构上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出台全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意见,推进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联合政产学研等主题参与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建设,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大数据协调机制。联合软硬件上下游协调攻关行业难题,创新数字文旅体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健全智慧文旅体一体化生态体系,以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和机制创新的龙头效应,带动全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抓住“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老城区文旅体设施综合改造和配套建设,补齐全区文旅体设施的短板。

  2.促进文旅体与金融、商业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文旅体公共服务政策,积极改善文旅体产业营商环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文旅体企业建立各类产业联盟,组织文旅体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动科技成果融入文旅体发展领域。以广州市筹备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打造海珠广场文化与金融合作融合发展示范片区,探索“文旅体+金融”融合发展新模式,完善文旅体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文旅体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旅体资本市场的发展,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体上市企业搭建文旅体商贸平台,利用北京路国际商贸区、沿江商贸区和流花展贸区三大商圈优势,开辟专业文旅体市场。探索具有本地特色、受辖区居民与中外游客欢迎、文旅体与商业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新模式。进一步丰富广府庙会,增设民俗体育活动和体育娱乐展区。在“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越秀区社区文艺展演系列活动”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中植入特色旅游、体育元素、商业元素,打造文旅体商高度融合、高水平发展的品牌嘉年华活动

  3.高度重视文旅体智慧化数字化发展。

  大力实施数字文旅体发展战略,建设集政务服务、市场服务和统计监管于一体的数字化智慧服务大平台。打破数据部门壁垒,实现集多端口、多行业融合监测、面向多部门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制。打造“越秀区公共数字文旅体云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文旅体产业数字服务高地,实现文旅体资源线上线下充分融合,全区内主要文旅体场地、活动现场等配置智能终端系统、设备,打通数字文旅体最后一公里。依托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越秀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强文体场馆和旅游景点的智慧化、信息化技术改造,打造若干数字文体场馆设施和旅游景点,精细化推进AI智能导游、AR实景、VR全景、智慧交通建设,深入推动越秀智慧文旅体一体化线上营销力度,加速文旅体“线上化”发展。

重点任务1

● 出台全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融合发展意见;

● 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体上市企业;

● 打造文旅体商高度融合、高水平发展的品牌嘉年华活动;

● 建设集政务服务、市场服务和统计监管于一体的数字化智慧服务大平台。

  (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夯实文化强区基础。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文化事业管理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探索公共文化组织机构的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充实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深入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区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推动图书馆总分馆高质量发展,深化“越秀区公共数字文化云平台”建设。打破图书馆传统服务的限制,拓展图书馆服务渠道,建设越秀区图书馆5G智慧阅读城,打造智能阅览场馆服务,探索5G时代阅读服务新模式。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政策,明确准入条件,加强运营管理、项目建设、活动组织等监督考核,健全退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创开发。全面梳理文化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编制标准规范、建立标准实施机制。高质量建设好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89艺术Park、TIT文创园,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工艺美术、文创产品、创意设计等版块,探索创新文化产业孵化运作模式,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2.落实文化惠民工程。

  强化广府文化品牌打造,理顺广府庙会组织运作机制,充实广府庙会板块内容体系。加快民间文艺团队发展,健全“孵化基地”共建共享,用好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阵地,落实文化民生实事,提供社区文艺演出、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做好文化惠民工作。擦亮“平民大书吧”品牌,打造“越读吧”新型阅读空间文化名片,深入打造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全国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广府文化宣传基地、快乐学习基地等品牌。

  3.充实广府文化生态区。

  围绕广府文化生态区建设,搭建非遗创意平台、非遗展示平台、非遗体验平台、非遗传承平台等四大非遗推广平台。推进非遗进校园传承计划,增强非遗社会传承辐射效应,开展非遗进校园特色课程、“非遗在社区”等活动,依托5G技术,拓展非遗课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数字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资源数据中心,整合大湾区内各类文旅特色文献、文旅特色活动、文旅特色场馆等数字化资源,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宣传平台,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构建用户画像,向用户个性化展示与推送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精准服务,推进文旅融合。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开发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家联合采风计划等活动,力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落户我区。通过对骑楼整体活化利用,建设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以“越秀风华,骑楼新韵”为主题打造岭南非遗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广州展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鲜活典范。围绕重大题材、重大活动引导文艺创作,引导区内文艺骨干及文艺创作爱好者,策划和创作一批反映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越秀精神风貌及重大历史变革的文艺作品,打造精品原创作品参加各项赛事。

  4.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出一批红色精品场馆,实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工程,打造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地标,挖掘海珠广场周边红色革命遗址及有关红色历史文化,把海珠广场、珠光街、东山街新河浦社区等地打造成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示范单位。打造红色文艺创作高地,多形式新创改编一批红色文艺作品,提升红色文化感召力。打造红色文旅阅读圈,充分发挥越秀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指导区图书馆与管辖越秀区红色革命遗址的单位合作,在红色革命遗址内建设红色主题分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大力推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越秀红色故事,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提升红色文化宣传水平,举办红色教育“五进”活动,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和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广州红色文化全国影响力。

  5.打造海丝文化发展交流窗口。

  加强对5处海丝申遗史迹点的保护利用,完善游览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史迹点周边环境风貌。建设珠水丝路、海丝文化等历史文化步径,串联重要文物古迹。加强海丝文化宣传推广,着眼海丝申遗保护和新丝路建设,构建海丝宣传立体化格局,举办海丝申遗文化展览、开发海丝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加强海丝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积极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人才交流合作以及民众互通互融,推动越秀打造成为广州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文化要素和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核心平台。

  6.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大力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争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文创产品,智慧文娱、项目策划等文创产业新业态,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精品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利用,打造优秀数字文化精品和具有越秀特色的文创产业品牌,将东山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按照A级旅游景区标准活化利用,推进“东山印象·1975”文化创意产业园落地,提升“东山印象”品牌。深入挖掘提升越秀创新文化内涵,将创新文化融入文化引领城市工程。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加大枢纽型、核心型总部文化企业引进力度,鼓励文化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建设行业资源对接、技术应用、展会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成长型文化企业的发展,适时发布成长型文化企业发展数据。聚焦文化科技、时尚创意等重点发展领域,精心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微型文化企业,为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各项服务。鼓励互联网创业平台、交易平台等新型创业载体发展,加强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培训和辅导。

  7.提升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

  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依法依规探索更为公平公正、责权对等、健全合理的文物保护机制,努力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推动新河浦、北京路等区域的文物整体保护。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文物巡查智能化管理,建立可移动文物环境监测系统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广东区委旧址不可移动文物监测机制。发挥辖内省、市博物馆先进管理水平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博物馆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力争区博物馆创建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深度挖掘和整合文物资源和展览资源,联动社会资源,通过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助力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精品;深化“社会化运营”越秀方案,探索建立非国有博物馆联盟;深化“微型博物馆群”模式和“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各类博物馆优势互补、资源互动;强化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指导和服务,鼓励博物馆找准定位,深挖文化内涵,做到“一馆一特色、一馆一品牌”,拓展文物活化利用途径。

  8.建立应急广播系统服务体系。

  按照“一个系统、多点接入、多种通道、全面覆盖”的结构,建立区级应急广播平台,完善传输覆盖网,部署应急广播终端,并对接市级应急广播平台,为区应急等职能部门提供接入端口,收集、共享、发布应急信息,实现应急广播信息的接收、验证、响应和自动播出功能,为市民播发应急信息,为区应急指挥体系增加重要手段。

重点任务2

● 持续推进全区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推动图书馆总分馆高质量发展;

● 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政策;

● 搭建非遗创意平台、非遗展示平台、非遗体验平台、非遗传承平台等四大非遗推广平台;

● 打造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 举办海丝申遗文化展览、开发海丝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

● 打造优秀数字文化精品和具有越秀特色的文创产业品牌;

● 推动新河浦、北京路等区域的文物整体保护;

● 力争区博物馆创建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 推进应急广播系统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旅游综合管理体系。

  1.提升旅游服务设施品质。

  加快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创新培育新型旅游业态,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提升迎春花市、广府庙会、二沙岛户外音乐季等精品文化活动品质,带动旅游服务发展。持续提升打造北京路、花果山、二沙岛等一批现代、时尚、内涵的生活地标场景,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旅游品质空间。积极开展国家AAAA级和AAA旅游景区创建、提升、复评工作,将南粤先贤馆—五仙古观旅游景区打造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打造越秀红色旅游品牌。

  加快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布局,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下打造“不忘初心红色传承”广州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研发文旅融合创意产品,串联辖内各红色革命遗址,深入开发“红色经典越秀一日游”等旅游线路;整合区内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越秀“中共党史上的十个第一”的资源优势,持续开展“红游越秀”系列活动,联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景区打响越秀红色旅游品牌;与专业设计公司合作,结合越秀区特色文旅资源,开发一批兼具实用性、创新性、趣味性的红色文旅文创产品,策划相关发布和线路导赏活动,助力市民游客深入了解越秀区红色文旅。推动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依托我区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结合区内“非遗”保护和传承创新,邀请“非遗”传承人、“老字号”企业等社会力量,借助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等平台,联合开发具有广府文化特色、时尚便携和功能实用的文创礼品和特色手信,创新“旅游+非遗”推广模式

  3.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顺应和把握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发挥越秀文化资源优势,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体验、商务休闲等新型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要素市场,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升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发展融合新业态,做长做宽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加大对越秀独特文化印记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指导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商品购物店实现全覆盖。坚持文化引领和创新驱动,提升文化、旅游、办公、商业、居住、休闲等城市功能,推动建设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城市功能多元复合的“文化旅游商务区”。开展广州红色羊城历史文化游径标识系统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增设34个旅游标识指示牌,设置符合街区定位风格、具有设计美感、指引完整清晰和智慧导向的导视牌,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在北京路、人民公园等旅游集散中心位置显眼处等处增设全域全景图和全域旅游宣传标识。

  4.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全面推行旅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强化旅游安全生产监管,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继续加大旅游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诉调联动机制的建设力度。督促A级景区完善应急管理预案和节假日客流高峰期人流监控措施,指导旅行社、星级酒店完善各项风险防御工作,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开展系列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协会组织等开展文明旅游、消防安全等行业管理和业务培训。基于越秀区辖内旅行社、景区、星级酒店等涉旅企事业单位众多的实际,筹建越秀区文化旅游协会搭建政府企业的沟通平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效率,研究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贡献的全域旅游统计核算体系,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5.开展旅游精准宣传推广。

  整合区内文旅体宣传资源,精心挑选景观景点设计旅游线路、打卡点、智慧文旅体活动,让游客感受越秀独特的魅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商业活力,带动市场消费的复苏。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营销联动机制,加大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力度,积极运用AR、VLOG、抖音等科技及新型媒介形式创新推广营销手段。加大旅游品牌形象推广,利用辖区内A级景区多、文保单位多、博物场馆多、文化街区多、等级骑楼多、历史建筑多、宗教场所多等“七多”优势,加深与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广州国际友城大联盟等国际权威机构和行业联盟组织的合作,提升越秀国际化品牌形象。全面提升迎春花市、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等品牌活动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力,借助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等国内外旅游推广平台,不断增强我区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的品牌美誉度。

  6.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交流合作。

  加快完善越秀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资源的衔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旅游推广平台、粤港澳主要旅游展会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集散与问询服务体系等旅游资源推广平台,深化和推动越秀区与区内和全球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以文体带旅游,以旅游促文体,联合开发和推广粤港澳大湾区“一程多站”金牌路线。积极参展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重点旅游展会,参与由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三地政府主办的“一地为主、三地联动”的系列活动,展示越秀旅游资源风貌,共同开拓国际客源市场。

重点任务3

开展国家AAAA级和AAA旅游景区创建、提升、复评工作;

研发文旅融合创意产品,创新“旅游+非遗”推广模式;

开展广州红色羊城历史文化游径标识系统建设;

筹建越秀区文化旅游协会;

全面提升广府庙会、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迎春花市等品牌活动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力;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交流活动。

  (四)大力完善体育发展体系,建设活力健康越秀。

  1.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针对越秀体育场地空间资源不足的短板,统筹开发水陆空三维立体体育设施空间,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地、水道河道、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设施资源,多措共举建设多样化层次化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和多功能体育公园。鼓励创新开发和兴建楼顶特色体育场地,提升完善高品质、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十分钟体育圈”,推广社区体育“五边计划”,完善社区居民身边的场地、身边的活动、身边的组织、身边的指导、身边的消费。升级二沙岛智慧体育公园的服务功能,推进东山体育场地下工程项目、港湾二期公园用地、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综合体改造等建设项目,加快越秀公园、麓湖公园周边文体场馆用地整体改造项目。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健身设施。简化社区健身设施建设程序,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齐配足健身设施,加快越秀区全民健身中心的功能改造和体制机制改造。

  2.健全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完善区、街道两级体育工作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配置,推动街道文化站向文体综合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完善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激励机制,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至三等级比例为1∶2∶6。完善基层文体工作人员激励机制、拓展基层文体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探索建立稳定高效的基层文体专业技术队伍。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棋牌、乒乓球、毽球等运动项目为突破口,打造覆盖百姓身边的小型化、多样化、等级化社区体育联赛活动体系。以攀岩、街舞、滑板、击剑等时尚运动项目为重点,打造系列品牌赛事活动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越秀特色群众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门球、太极拳等养生活动体系。进一步丰富“体质健身、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公益讲座内容,推动全区居民体育健身的科学化。大力推进体医结合,将运动健康诊断纳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范围,将体质监测纳入健康体检范畴,不断扩大市民体质监测服务质量与服务半径。加强越秀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将越秀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体育志愿服务改革“试验田”。

  3.壮大体育社会组织。

  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完善全区体育社会组织扶持办法,颁布《进一步促进区属体育协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区体育总会实体化步伐,培育区体育总会在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和作用发挥的主导作用。加强各运动项目协会党组织建设,完善区运动项目协会法人治理机构,充分发挥好项目协会的技术专业化和资源综合化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类体育协会和社团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项目委托、购买服务和场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区体育运动项目协会业务拓展,通过办公场所租赁、办公物资集体采购等方式优化区运动项目协会生存环境。以区足球、武术、乒乓球等运动项目协会为龙头,打造一批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示范工程。建立体育健身团队孵化基地,吸纳民间体育组织进驻,科学引导和统筹民间体育组织发展。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开展星级创评工作。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赛事和活动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单位体育和楼宇体育。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购买服务标准,明确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事后评估体系。

  4.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

  构建由区主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相结合,宣传、发改、财政、人社、文广、卫计、团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成立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管理校园体育开展的组织领导体系。优化学籍管理方式,创新体育特长生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运动员培养体系。出台体育协会校园体育指导意见,鼓励单项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进入校园开展业余训练工作。加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力度,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质量评比工程,2025年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达4所,省级达6所,市级达10所,区级达30所。完善学校场地对外开放举措,力争2025年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达到95%。

  5.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实施“人才强体”的战略方针,改革创新传统高水平年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改善区少儿体校教练员编制、场地建设、训练竞赛条件和环境。实施开门办学,完善业余训练体系,以区少儿体校为中心,依托辖区内高等院校、中小学、俱乐部、企业等在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开展多元化合作培养模式。加大社会体育俱乐部引入力度,完善社会体育俱乐部管理细则,巩固拓宽业余训练项目布局体系,逐步构建起学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区少儿体校三级业余训练体系。出台综合性运动会及输送奖励办法,畅通人才输送通道,激励全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单位输送更多高水平的运动员。优化教练员结构,加强教练员培训,完善教练员考评与奖惩机制。至2025年业训项目不少于15个,注册青少年运动员达6000人以上,争取向省市运动队输送运动员达到80人次以上。进一步完善丰富业余训练竞赛体系,以市运会为龙头,优化全区运动项目竞赛网络体系,全面推行校园、街道和区级三级联赛体系。积极举办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邀请赛、交流赛,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体育交流发展。建立健全区业余体育俱乐部准入和管理标准,大力发展全区业余足球联赛。

  6.优化体育市场创业营商环境。

  进一步优化全区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体育市场“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体育市场主体准入的障碍。贯彻和落实推进《广州市越秀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编制《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为体育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营商环境。持续办好中国(广州)体育产业创新大会,继续推进国家体育经纪人(南方)培训基地建设,引进每年一度的全国体育经纪人大会。加大优质体育产业企业落户越秀区的引进力度,建设好“星之光”等体育产业园区。开展体育产业大数据统计监测,建立及时、全面、准确的体育产业大数据定期发布机制。做好高端体育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切实解决好高端体育人才及配偶子女的医疗、上学等生活服务问题。

  7.加快打造广州体育产业核心集聚区建设。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机遇,依托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以二沙岛为龙头,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体育总部经济。围绕北京路步行街、环市东为中心的国际商贸片区,吸引国内外高端国际体育用品入驻,打造高品质体育用品销售集聚区。以流花商贸批发商圈为中心,打造全国高端体育用品集散区。推动越秀山体育场改造升级和中超联赛富力俱乐部主场,打造越秀山高端竞赛表演商圈。完善体育明星创新创业政策服务体系,打造越秀优秀运动员就业创业中心。与省、市政府联合,举办国际性或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重大赛事,加大电子竞技发展力度,引进1—2项国际顶级电子竞技精品赛事。注重青少年体育休闲市场开拓,建设一批滑板、攀岩、跑酷等时尚运动主题公园。统筹做好全区体育彩票网点的设计、规划和销售。

重点任务4

● 提升完善高品质、高质量全民健身“十分钟体育圈”;

● 升级二沙岛智慧体育公园的服务功能;

● 加快越秀区全民健身中心的功能改造和体制机制改造;

● 编制《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

● 出台《越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 办好中国(广州)体育产业创新大会;

● 推进国家体育经纪人(南方)培训基地建设;

● 引进每年一度的全国体育经纪人大会;

● 建设好“星之光”等体育产业园区;

● 打造高品质体育用品销售集聚区;

● 打造越秀山高端竞赛表演商圈;

● 打造越秀优秀运动员就业创业中心;

● 引进1—2项国际顶级电子竞技精品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文旅体工作机制。着力强化智慧文旅体一体化规划引领、资源统筹、融合发展、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完善相关规定及具体事项实施流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统筹协调区内各类主体和各种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全区文旅体领域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推进智慧文旅体一体化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协调发展。

  (二)完善投入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文旅体区、镇街分级投入机制。建立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规范标准,落实提供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将区级文旅体设施和街道、社区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改制更新提升项目,列入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政府实事项目,建立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发展稳定投入机制。设立文旅体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组建智慧文旅体一体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总结提升“十三五”期间文旅体社会化改革探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推动文旅体公共服务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文旅体公共服务社会投入方式,完善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完善社会机构参与提供文旅体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机制。

  (三)重视人才保障。

  依法依规充实图书馆、文化馆、文博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事业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实施高端紧缺文旅体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文旅体发展专家智库,培育和引进文艺精品创作、文物活化利用、旅游精品策划、品牌体育赛事组织运作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旅体人才,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旅体人才。加强基层文旅体队伍建设,组建基层专职文化、体育管理员队伍和文旅体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辅导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文旅体人才素质。

  (四)加强环境保障。

  健全文旅体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强化部门联动,构建以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的文旅体市场监管体系,提高文旅体建设法治化水平。加大文旅体执法力度,维护依法经营、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加强文旅体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协调处理,建立风险监测、评估、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文旅体大型活动和日常运行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和完善文旅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发布制度。加大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力度,构建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系统高效的文旅体全媒体传播体系,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五)落实监督考核。

  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全区文旅体发展目标和任务,建立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建立全区文旅体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为调整目标任务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本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建立专家咨询机制,确保本规划目标和任务推进过程决策的科学性。

  附图:1.“一核二片区”文化发展空间布局(略)

  2.“二核三带三体系”体育发展立体结构(略)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21年12月23日印发

相关解读:《广州市越秀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广州市越秀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相关文件下载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