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2011年越秀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1-04-19 09:23:52 文章来源:区政府办 字体大小:【 A- A A+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代区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越秀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新越秀发展史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奋力攻坚,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克服冰冻灾害给春运带来的严重影响,圆满完成2010年和“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确立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传统商贸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之路,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经济实现了高基数上稳增长和高平台上新跨越。“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市前列,年均增长11.02%,2006年成为全市首个GDP超千亿的城区,2010年达1639.83亿元,同比增长10.1%,比2005年增长68.62%。2010年税收收入292.56亿元,同比下降2.4%,比2005年增长46.8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2亿元,同比增长6.0%,比2005年增长73.66%。

    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90.45亿元,比2005年增长68.81%,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96.99%,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15.88亿元,比2005年增长70.8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3.87%。2010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352.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02亿元,比2005年增长131.97%。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3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64.72%,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20.27%。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03.39亿元,五年累计为2659.94亿元。五年共新审批外资项目994个,合同利用外资17.85亿美元,年均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12.66亿美元,年均增长22.4%。

    总部经济引擎作用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有6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2010年成功引进香港大昌行、英皇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区认定总部企业339家,实现增加值735.39亿元,比2005年增长72.12%,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4.85%。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区财政共投入科技经费3.6亿元,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成果330项;实现专利申请10085件、授权量7360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53.15%和83.45%。创意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营业额720.88亿元,比2005年增长83.47%;黄花岗科技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0.39亿元,比2005年增长98.29%。

    (二)城区形象显著提升。

    围绕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目标,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以“大干促大变”的精神,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尤其是2010年,高质量完成总投入64.5亿元、327项迎亚运环境整治任务,高水准做好亚运服务保障工作,高效率开展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营造城区文明氛围,圆满实现“平安亚运”和“十年大变”的目标。

    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加快。梳理了“三旧”改造项目121个,完成杨箕村改造的土地出让,加快推进大小马站书院街、东濠涌沿线改造以及广园西229服装设计园等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南粤先贤馆、大佛寺北广场、越秀南改造地块和珠光北复建房四个重点项目的动拆迁工作基本完成。五年来,共盘活烂尾楼23处、烂尾地30宗,改造危破房33.14万平方米。

    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五年来,新建、改建道路、279.,其中车行道207.61万平方米,人行道71.59万平方米;改造排水管网,“三线”下地,道路和排水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整治主干道两侧17条、亚运场馆4个、重点区域2个,光亮工程621栋;建成竹丝岗二马路等绿化广场(绿地)21个、绿道,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达33.55%。

    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结合市重点整治建设,持续推进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尤其是2010年,以迎亚运为契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76个,整饰居民房屋8828幢860万平方米,整治不规范防盗网、飘(顶)蓬75万平方米;完成28个花园社区和35个精品文化社区的创建活动,区级以上绿色社区达242个,“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代表广州荣获世界大都市奖第二名。高质量完成4条河涌水域的整治,综合治理12处、雨污分流和34处水浸街,水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东濠涌成为全市治水的样板工程,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全市首创饮食服务业联合审批制度,严控污染源头;在全国率先研发和推广油烟净化设备的在线监控,2010年我区饮食服务业污染投诉比2008年下降54.6%,完成区管黄标车淘汰任务,城区空气环境指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城市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改革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实行城管执法中队下放街道管理,建立“大城管”和网格化管理体系。五年共拆除违法建设3312宗、32万平方米,户外违法广告1018宗、7.。坚持道路18小时保洁、重点地区24小时保洁制度,公厕管养和市政道路保洁工作全部实行市场化。率先全市在东山街和广卫街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提高机械化清扫水平,年均清运垃圾约47万吨、整治“六乱”31260宗,“整洁越秀”品牌不断凸显,为广州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在迎接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两次“国检”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加大对食品药品、卫生防疫、安全生产等检查整治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制定并实施了“惠民措施48条”和“补充意见25条”,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民生事业在共享中得到加强。五年来,民生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达15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6.85%,年均增长1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90%,2010年达31068元。

    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五年来,共投入81.7亿元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其中投入5.6亿元实施教育综改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投入14.97亿元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基础教育优势显著,中、高考整体水平位居全市之首,2010年在全市首批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评估。完成城隍庙复建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东濠涌博物馆等16个特色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建设力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成为全省首个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示范试点区,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半径必有健身点,区、街、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开展集免费婚检、婚姻登记、优生优育于一体的“一门式”公共婚育服务。

   民生保障创新有效。探索成立了30家“学士后”[①]流动站和18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创新“零距离”就业模式,五年共提供就业岗位26.25万个。在全省率先推出养老服务储蓄机制试点,建立独居老人优待服务补贴制度,“星光平安宝”呼援服务用户达5465户,其中享受全免用户达2200多户。建成“越秀区数字慈善信息网”和4个街道慈善超市。完成区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低保免费门诊”服务,共提供医疗服务36345人次。五年共解决11556户低收入家庭、2069户“双特困”家庭[②]的住房困难。2010年,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兑现:一是筹集2300万元,完成4个试点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任务。二是完成为全区90岁以上的户籍居民发放老年人长寿保健金的工作,投入1300万元为80岁以上户籍居民(32798人)发放长寿保健金。三是超额完成为城镇居民提供40000个就业岗位的任务,全年提供就业岗位57092个,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率79.11%。四是投入1000万元完成二沙岛体育公园、12间社区体育活动室和40条健身路径的建设任务。五是基本完成新建6个绿化广场和打通3条断头路的任务。六是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建设基本完成,华乐街、农林街因选址方案变更造成延迟。七是全年共发放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2318.45万元。八是解决了5986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九是投入14000万元提高教师待遇,实现了“两相当”[③]。十是校舍安全改造和教育综改工程稳步推进。投入1374万元完成14所学校、幼儿园的校舍安全改造;投入4359万元完成16个项目的教育综改工程。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天网”、“地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重点地区整治力度,成功消除广州火车站地区的治安顽疾;在全国率先建立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和境外人员管理系统,加强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创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251个,全区治安持续向好,刑事立案从2005年的15846宗降至2010年的6578宗,降幅居全市之首。特别是2010年,新增安保专项经费近1亿元,投入安保力量382万人次,确保了亚运安保万无一失。建立市民意见办理中心和三级市民意见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调解机制,开展全区“大接访”以及领导约访、下访、回访等活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亚运期间实现了进京零上访、到省市集体上访可控的目标。

   (四)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严格落实向人大报告工作和政协通报情况制度。“十一五”期间,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677件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复。认真落实《越秀区依法治区第四个五年规划》,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五年来共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342件,废止179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32项、备案58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率达66.48%,46件行政复议申请全部按时办结。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信息公开,开通了“越秀号”信息服务直通车,453项业务实现网上办理。制定完善区财政性投资项目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等系列制度。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五年来,国资收益共上缴财政3亿元。严格落实《廉政准则》,推出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行政效能电子监察、行政经费“五个零增长”等举措,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

    此外,积极支援四川汶川、甘肃舟曲、青海玉树抗灾减灾,百色市、梅州市扶贫工作和信宜市扶贫开发“双到”[④]工作扎实推进,“越秀区从化田心人口疏散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春运、花市工作圆满完成,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物价、统计、人武、民防、侨务、外事、对台、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转制社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共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等49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全省平安先进区”等65个省级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在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取得胜利中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对待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困境中找出路,在发挥优势上谋发展,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必须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敢于突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必须以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才能在从未有过的考验中取得新胜利;必须以“民生为重”为执政理念,情系群众,富民惠民,才能满足居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要求。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区人民的辛勤劳动。尤其在筹办亚运的日日夜夜,全区人民充分理解,克服困难,全力支持,广泛参与,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谨代表越秀区人民政府,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部队和机团单位、离退休老同志、港澳台同胞、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和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转型升级尚需加快。受宏观形势和产业布局调整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税收下行,核心产业集聚度不高,传统商贸业有待优化升级,调结构、转方式任务相当艰巨。二是城市管理尚待精细。城市管理水平与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国内先进城区相比还有差距,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亟待提升。三是文化优势尚待发挥。丰厚文化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文化竞争力,城区发展软实力有待提升。四是以民为本尚需强化。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自身建设尚待努力。政府工作水平、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以上不足,我们将不回避、不敷衍,在今后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二、“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区面临新的挑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各项事业的发展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越秀的认同感、归宿感。根据中央、省、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越秀实际,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区政府组织编制了《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总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引领、提升总部、创新驱动、共建共享”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文化名城核心,推动城市更新改造,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以文化繁荣提高发展品质,以精细化城市管理提高环境品质,以优质公共服务提高生活品质,建设幸福越秀。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总部经济为龙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和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两大功能区,进一步彰显“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公共服务中心”的地位,努力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友好、幸福祥和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十二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8%,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8000元(按常住人口测算)。

    三、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越秀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依靠创新驱动、建设幸福越秀”这个核心,着力促转变、优环境、强文化、惠民生、保稳定,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打造优美舒适城区,擦亮广府文化品牌,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感,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2‰以内。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为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坚持高端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体、以创新为驱动、核心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发展总部经济。从总部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我区扶持发展总部企业的政策措施。以商贸业、金融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七大核心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探索为特大型总部企业供地的方式方法。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和协助总部企业与区内高校开展产学研的合作。

    优化升级传统商贸业。以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契机,加快推动我区商贸业高端特色发展。加大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力度,坚决淘汰一批低端低效、社会管理成本高的专业市场;采取“一场一策”的办法,引导潜力好、规模大的专业市场向高端发展。以高端、特色、规模、整体为导向,整合区域资源,引导商业街向商业街区转变、商业楼宇向商业中心转变。结合大小马站书院街的建设,有效整合北京路、文德路及周边的文化商业资源,打造集购物、旅游、娱乐、饮食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发挥中华广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其周边商业升级改造,打造时尚、休闲商业中心。以农林下路部分楼宇和东山口地铁站地下商场即将投入使用为契机,打造东山口休闲商业区。

壮大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我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贯彻意见,从今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安排不少于4000万元的财政资金,奖励、支持作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每年培育、扶持1至2个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并力争上市。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区科技三项经费的作用,加快创新服务系列平台建设,开展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上市等专项工作,组织实施关乎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重点项目,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优化知识产权环境。推动设立股权代办转让试点,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制定出台区投资促进办法和扶持核心产业发展专项意见,增强投资促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招商资源,设立区企业投资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引得进、稳得住、留得定”。建立利益联动机制,推行合作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重点引进对财政贡献度较高和符合我区核心产业目录的民营、外资、混合股份制企业。优化招商引资载体,改造升级环市东、东风路等总部企业集聚区域商务楼宇;推进黄花岗科技园扩容工作,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区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以“三旧”改造为契机,坚持建管并重,努力打造优美舒适城区。

    继续围绕“五个更”的目标要求,以“有限城区、无限发展”为思路,强化品质、精细管理,巩固提升城区宜居水平。

    科学规划城区空间布局。按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目标定位,抓好产业和城市规划的衔接,完成我区“三旧”改造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完善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和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杨箕村改造,2014年6月前完成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年内完成东濠涌沿线更新改造等项目报审工作。越秀南改造地块和珠光北复建房项目力争年内动工,大小马站书院街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完成。争取市的支持,开展花果山教育服务园区的规划编制。实行领导包干制度,促进全区17宗烂尾地、16宗闲置用地和24处烂尾楼加快盘活。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东濠涌中北段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努力将东濠涌全线打造成一流的生态河涌“绿色走廊”。完成太和岗道路改造和省老干文体活动大楼周边市政路建设,推进大佛寺扩建配套市政路、光孝寺北侧规划路建设。开展打通仓边路、梅东路延长线断头路和建设洪德新街、一德路白米巷规划路的前期工作,进一步优化道路网络。实施东濠涌、新河浦涌、东山湖水体循环工程,推进中山一路和登峰街、矿泉街区域内水浸街的排水改造。

    巩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结合创文工作,整合城管执法、环卫监管、城市保洁力量,完善执法、监管和考评工作,在作业机械化、联动信息化、责任网格化、巡查整改精细化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落实“六乱”严管责任,依法坚决查处违法建设和不规范广告。强化市场体制下环卫保洁工作的监管,落实精细化管理责任和奖惩措施,提升环卫保洁质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广垃圾分类,探索创建“低碳社区”、“环保生态小区”示范点,建设惠福美食花街环保综合监管示范街,实行东濠涌等河涌水质在线监测,继续推进油烟在线监控,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努力建设低碳城区。

    (三)以塑造广府文化品牌为目标,创新文化发展思路,努力提升文化引领功能。

    抓住广州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契机,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模式,整合资源、凸显特色,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优势转变。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辖内公共文化资源的作用,深化文化民生工程,继续开展“快乐有约”等群众文化活动,推进精品文化社区建设,努力形成“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增强“10分钟文化圈”实效。打造“广府庙会”等特色民俗文化品牌,搭建民间民俗艺术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积极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大佛寺等宗教场所的修复建设工程,启动文德路“广府文化第一街”项目,南粤先贤馆力争年内动工。加快推进南方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建设,支持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项目上马,“创意大道”力争年内投入使用,努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平台。积极配合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做好广东咨议局旧址等重要遗址景观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设立文化创意扶持基金,扶持发展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漫画节和华语动漫金龙奖等大型活动,打造广州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包装策划旅游项目,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拓展旅游市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博事业和文博产业互动发展之路,支持辖区内博物馆创新博览内容、方式和方法,加快文博品牌打造和文博特色产品开发,让文博产品和服务成为城市新型消费,形成高水平的文博产业链,打造广府文化博览区。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努力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民生为重、民事先办,实行“五个压缩”、“一个增加”[⑤],全力抓好民生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幸福越秀。

    推进教育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做好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试点区工作。探索设立区教育创新基金,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生态发展[⑥]和“轻负高质”[⑦]工程,进一步整合、培育区域教育特色,提升区域教育品牌影响力。实施《越秀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和社区教育。创新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思路,加快促进区辖职中、党校、就业培训中心、社区教育机构等资源的整合,加强与区域内高校、电大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通过扩征用地、回收出租场地等措施,提高区属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加大名师梯级培养力度,探索建立名优教育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和运行机制。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扩大低保对象免费社区门诊定点和免费病种范围,探索向社区卫生机构购买残疾人康复服务。以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疾控体系建设,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加强大型医院属地服务工作,支持辖区内大医院升级和功能扩展,提升我区医疗中心功能。

    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探索建立社保扩面机制,推动社会保险由政策全覆盖向对象全覆盖转变。继续推进试点街道养老服务储蓄机制建设,逐步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探索成立公益性创业服务中心,完善推广“越秀就业通”平台,建设10家以上创业(孵化)基地,认定10个以上优秀创业项目。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完善居民自治工作,按照“三个70%”[⑧]的要求,组织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整合优化街道机构人员,推进社区“五个一”[⑨]工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以家庭服务为切入点,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水平。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完善三网合一的治安防控体系,充分发挥社区防控、路面巡逻防控、重点部位防控、视频监控防控、治安员巡控的作用。抓好对出租屋、流动人员和外籍人员的服务管理,全面加强生产、消防、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努力打造“平安越秀”。完善群众利益表达和调解机制,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大对医患纠纷、历史遗留矛盾的化解力度,及时妥善化解、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性事件的能力。

    重点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提供43000个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二是为全区常住人口免费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⑩];为全区低保对象提供免费社区门诊服务;为全区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免费提供健康体检。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十百千万”项目:建设10个社区特色博物馆,组织100场流动电影、展览、演出进社区,免费提供1000个贫困青少年文艺培训学位,为困难群众赠送10000张图书借阅卡。四是解决3000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五是为全区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保健金;为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免费安装“星光平安宝”;建设区长者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六是为1000户“以老养残”的特殊困难家庭提供每月300元的政府购买居家安养服务。七是扩建二沙岛体育公园,新建30条、维修120条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八是投入约1亿元,新建改建教学楼2.,完成2.的校舍安全工程。九是投入3000万元,维修改造内街和城中村道路、排水设施136条、。十是投入500万元设立社区民生应急专项,及时做好社区沙井盖、化粪池等关系居民群众生活、安全的应急保障性民生工作。

    (五)以提升施政能力为抓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政府。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继续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不断转变政务服务方式,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施政水平。

增强行政行为的规范性。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自觉接受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等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完善政府顾问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

    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弘扬“敢想、会干、为人民”的亚运理念,着力强化公务员队伍的创新驱动意识。加大“下基层、进机关”干部双向交流力度,形成在基层、在艰苦地方、在重大项目中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用人导向,建立和完善交流保障激励机制,增强公务员队伍的积极性。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换届选举,力争实现“零投诉、零上访、零违纪”,确保政府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工作创新,努力形成长效管用的制度。全面推进纪检监察派驻工作。严格落实《廉政准则》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加大执法、廉政和效能监察力度,大力开展纠风治乱专项治理,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打造廉洁高效政府。

    今年,我们还要认真做好市新一轮简政强区事权下放的承接工作,切实履行责任,防止管理脱节,确保下放事权接得住、干得了。继续加大国资管理工作,做好统计、双拥、人武、民防、侨务、外事、档案、地方志、对台、民族、宗教、转制社区、扶贫开发等工作。

    各位代表,越秀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向宏伟目标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努力谱写越秀新的辉煌篇章!


[①] 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不作为被企业正式录用,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只领取生活费。

[②] 指城市住房和收入特别困难的家庭:即本市户口,人均居住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低保救济家庭、低收入家庭或特困职工家庭。

[③]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和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

[④]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⑤]压缩党政机关办公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出国经费,增加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⑥] 指教育像自然生态一样,按其自身多样性的规律和特性存在,各得其彰,走生态化、错位式发展之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和教学模式。

[⑦] 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教得活”到“学得活”,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质量,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⑧]70%的社区实行直选,70%的选民参加选举,70%的居委会成员由本社区居民担任。

[⑨]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小公园、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

[⑩]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管理、慢性病预防控制、重性精神病管理。

    相关文件下载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