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广州市越秀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6-12-11 10:21:29 文章来源:本网 字体大小:【 A- A A+

越秀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9)

广州市越秀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广州市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郑培钢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越秀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06年计划安排的意见,请予审议。

  一、2005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利完成行政区划的调整工作,中心城区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9.38亿元,同比增长10.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2.79亿元,同比增长   10.06%;

  ——商品销售总额完成2139.67亿元,同比增长14.86%;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13亿元,同比增长11.21%;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76.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3‰。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迈向发展新阶段。

  1、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总量跃居市属各区首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占全市总量的17.39%、19.11%和29.04%,三项指标均位居各区之首。税收总收入199.27亿元,位居各区前列。其中,国税收入78.52亿元,同比增长40.03%;地税收入120.75亿元,同比增长10.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13亿元,可支配财力24.99亿元;区级财政支出24.07亿元。

  ——产业素质日趋提高。二、三产业结构为3.9:96.1。第三产业中,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势头优于传统产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全区6000多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同比增长11.83%,占全区总量的36.25%,高于商贸业(含餐饮业)19.91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居龙头地位。我区成为广州市服务机构密度最大、从业人员最多、中介服务产出贡献率最高的城区。

  2、经济竞争优势全面增强。

  ——总部经济夯实区域经济竞争力。我区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定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全球500强企业有65家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区一大特色品牌。250家总部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67.25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达41.29%。其中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聚集了93家总部企业,占全区总部企业总量的37.2%;全年实现增加值65.01亿元,占全区总部经济总量的17.70%。

  ——信息服务业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安排科技三项费用4940万元,实施了118个科技计划项目;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全年新入园企业16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园区现有企业80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园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6.19亿元、税收收入3.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3%和16.18%。

  ——商贸服务业呈现发展新态势。在47个行业分类中,有44个行业在我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旅游业、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使我区商贸服务业呈现多业态、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图书、服装、钟表、精品等各类专业市场得到蓬勃发展,全区现有各类专业市场186家,其中16家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全年成交额达45.35亿元,同比增长7.75%。服装、玩具精品和文娱用品居成交额前三位,其成交额占全区市场总量的40.86%。 

  3、外源性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55万美元,同比增长33.52%;合同利用外资20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7.08%。新批项目154个, 其中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美国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英皇集团、三井物产、三星电子等一批世界知名跨国企业以及香港和记黄埔集团、日本住友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机构纷纷落户我区,为本区总部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人居与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市政建设投入3400.93万元,完成海珠路、越华路、东堤三、四马路等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了人民公园南广场、五仙观二期等一批“青山绿地”工程,全年新增绿化面积9.6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1.57%。完成危破房改造6.85万平方米,超计划完成市下达的改造任务。

  ——社区环境得到有效治理。18条行政街被评为市卫生模范街区,创建了以三眼井“全国绿色社区”为代表的一批绿色社区。积极推进物业管理工作,全区物业管理覆盖32.07万户,人口覆盖率达86.9%。城区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76.93%。

  ——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区刑事发案总量明显下降。全年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7.7%,下降幅度居全市首位;其中“两抢”案同比下降13%,入屋盗窃案同比下降12.9%。初步构建起包括矿泉街、登峰街在内的“大流花”地区治安防控体系,该地区立刑事案件宗数同比下降27%,成效显著。

  ——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强化了安全生产执法监督,加大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状元坊等专业市场(商业街)进行了重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政务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对全区的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了整合,全区除登峰、矿泉街道所属社区居委会以及扬箕社区居委会外,全部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均已接入区电子政务网络。普及了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社区应用系统等多个全区性的业务系统,初步实现了政企、政民互动和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

  5、社会事业步入和谐发展新阶段。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职工年平均工资40834元,同比增长5.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28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4046元。

  ——社会保障事业卓有成效。全年登记失业人员5660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3477人,就业率为76.8%。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星光平安钟”呼援服务试点工作。全年为4088户低保家庭7505人发放低保金1530万元。

  ——基础教育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9所学校晋升为省一级学校,14所学校晋升为市一级学校,4所学校晋升为区一级学校, 消灭了无等级学校。全区116所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中,省、市一级中小学达58所、幼儿园(托儿所)11所,分别占区属总量的57.43%、73.33%;区属优质学位86365个,占全区学位数的72.54%,位居全市各区首位。初中升高中率、普通高中升大率、本科上线率、上重点线率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建设,82中新建教学楼等8个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教育信息化工程完成25间电脑室、城域网宽带接入等项目建设。我区被评为全国首个“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

  ——文体事业全面发展。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广场文化网络初具规模,全区现有文化广场60个,面积11.68万平方米。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全年共组织“羊城之夏”、“创建文明城市”、“都市热浪”等系列文化活动131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的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区文化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区荣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广东省体育贡献奖”称号。

  ——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项目,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全部纳入市医保定点单位,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各项任务,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人口出生率为6.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3‰,计划生育率达98.22%。

  总的来看,2005年我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业兴旺。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空间日趋饱和,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专业市场素质和档次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步伐缓慢,环境改善任务艰巨;“城中村”改造难度较大;城市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仍需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包袱沉重,运营成本高,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全区上下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奋发进取的朝气和昂扬向上的锐气,促进城区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2006年计划草案

  (一)形势分析及主要预期目标。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仍将处于平稳增长区间,外需动力持续增强;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较强,中央明确提出要在实行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增长,预期全国、省、市经济增长分别保持8%、9%和12%的较高增速。我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经过多年的积累,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客观上要求经济的增长应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构建和谐社会也对我们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期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确保经济持续有效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刚刚经历行政区划调整的越秀区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顺应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确保“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1、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工作。

  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区“十一五”规划。把总体规划纲要落实到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计划中,加强规划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和目标,因势利导地做好各项工作,组织实施好本年度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危破房改造工程等23个区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城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按照打造“总部基地”的战略要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广泛地“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大总部经济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知名度。以我区新落成的电信广场、中华国际中心和越秀城市广场等一批标志性写字楼宇为载体,加强与开发商的联动协作,以亚太港澳地区和“泛珠三角”为重点,大力吸引一批国际化、实力强、贡献大的总部企业进驻,着力打造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和营运中心,抢占流量经济的制高点,促进总部经济跃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物流、金融、设计等专业服务业支持的发展态势,重点拓展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东风路商务带及沿江休闲商务带,发挥其商务引擎带动作用,推动服务产业集群化、组团式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以及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全力争取“通信文化产业园”项目落户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使其成为我区一大新经济增长点,并带动园区二次创业,再上新台阶。同时不断拓展中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新领域,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其对外的辐射宽度和强度,努力构建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大市场、大流通的综合服务平台,为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区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配套服务,延伸服务产业链。

  ——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着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引导民营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提升技术水平,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提升传统商贸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商业网点规划,整合商贸资源,引导合理布局,推进组织实施“名城、名牌、名店”战略,引导传统商贸业,通过外资、品牌及技术嫁接改造,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经营,支持企业向国际采购、服务、营销等产业链高端延伸,走“高档、精品、时尚、节约”之路,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层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推动各大专业市场优化升级。重点推进永福路恒福路汽车用品配件国际交易中心、流花服装交易市场、矿泉钟表及化妆品市场、一德路海味干果市场等专业市场(商业街)的升级改造,按照“一头(洽谈交易)在内,两头(仓储和运输)在外”的总体思路,对营商环境进行统一整饬。引导市场业户全部上楼入室,消除脏、乱、差,无工商、税务登记和经营不规范现象。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市场向展示、洽谈、结算功能过渡,实现专业市场的优化升级。

  ——促进商旅互动。突出和完善越秀区“千年商都”的商贸旅游区形象。逐步建立区旅游资源信息库,设计集游览、购物和美食于一体的“越秀经典一日游”线路和适合商务客户的“越秀历史文化半日游”线路。实施北京路北段灯饰改造工程,增强北京路步行街的观光旅游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把我区打造成为商贸和旅游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良、特色鲜明、历史文化旅游景观丰富的繁华商都。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生态环保型项目,引进一批电子交易、采购与物流、会展等都市型服务产业,有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上级业务部门、社会行业中介组织力量的作用,广泛地牵线搭桥,借力发展。着力为区内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政企互动,扩大以商引商效应。

  3、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打造宜居中心城区。

  ——突出抓好交通节点和人居环境治理。全年计划改造东川路、惠福路、纸行路等44条道路车行道,总长18.54公里、面积23.21万平方米;改造人行道40.66公里、面积16.74万平方米;加快长堤大马路(海珠大戏院)、教育路(南方剧场)、惠福西路(省医门诊部)等三个停车场项目的拆迁工作;实施东山口绿化广场等一批绿化工程项目,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计划投入1100万元,继续推进小区整治和物业管理进社区等工作。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加快推进“城中村”和旧城区危破房改造。争取市的支持,逐步将矿泉、登峰街内“城中村”的道路、下水道、路灯、绿化、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纳入中心城区建设管理体系。继续推进西坑村二、三期供排水改造、瑶台西街道路改造和沙涌南小区整治等民心工程,逐步解决“城中村”居民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配合旧城区改造工程,市区两级投入1.36亿元,完成解放中地块改造和8万平方米的危破房改造任务。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一般死亡事故,力争不发生重大事故,坚决杜绝特大事故,全年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努力实现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着力改善区内治安状况。全年增设一批闭路监控点,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重点加强流花、矿泉、登峰等复杂地区的治安工作,确保防控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进一步压减“两抢”、“两盗”,特别是入屋盗窃等治安案件的发案率。

  ——致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利用区四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拓展“条块结合”模式的电子政务应用。畅通区经济对外窗口与企业的联系渠道,借助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和招商服务网扩大网上招商。积极借鉴上海等先进地区实施信息化、网格化、制度化、规范化等现代手段加强城市管理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4、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建设和谐越秀。

  ——加大科技费用投入。计划安排科技三项费用5200万元,用于科技强警、企业技术创新等项目。积极推进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保持基础教育强区优势。继续实施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增加初中学位,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施16中教学办公楼等34个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实施26个校园网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中、小学招生28513人,中、小学毕业生35905人。

  ——加快社区建设步伐。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星光老人活动站点建设,计划市区投入4500万元,完成127个社区居委会达标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争取市民政局和市电信局的技术支持和政策资助,筹建以“星光平安钟”为核心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先解决本区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计划安排700万元,用于再就业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本区失业人员全免费转岗就业培训。继续抓好“两个确保”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保险费“收支两条线”制度,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加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建立、完善预防和应急救治体系。实施医疗机构资源重组,建立优质、高效、低廉、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计划控制人口出生率在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

  ——加快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区文化中心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积极推进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五仙观和万木草堂的修建工作;完成区图书馆迁建项目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下,经过资源整合的越秀区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抓住提升城区综合实力这条主线,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以上报告,请审议。

    相关文件下载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