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关于广州市越秀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5-05-04 10:31:04 文章来源:本网 字体大小:【 A- A A+

——2015年4月20日在广州市越秀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广州市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刘震海

各位代表:

  受越秀区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越秀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国家、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围绕建设“中央文化商务区、幸福建设窗口区、廉洁城市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以及社会事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稳定良好态势,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完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7.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8.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06亿元,增长9.7%;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38元,增长8.8%;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1.11‰。

  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成为稳定我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04:97.9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34.70亿元,增长8.4%,高于全区GDP增速。商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767.27亿元,增长8.6%,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始终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796.87亿元,增长10.0%,是四大主导产业中最具支撑拉动效应的产业。

  楼宇和总部经济稳步发展。引导25栋商务楼宇进行升级改造;组建广州市首家楼宇经济协会;评选了东宝大厦等年度十佳商务楼宇。新增营收百亿元楼1栋、税收亿元楼2栋,总数分别达到7栋、39栋。重点商务楼宇纳税总额占全区近50%。共有67家企业被认定为2014年度广州市总部企业,占全市总数的1/5;认定了第10个总部经济发展基地和362家优质企业。总部经济实现增加值1251.58亿元,增长8.2%,占GDP比重达48.4%。

  招商暖企工作扎实有效。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和龙头招商,全年成功落户四大主导产业项目163个,注册资本额达78.4亿元。成功引入世界500强旗下企业3家,中国500强旗下企业3家,注册资本10亿元的省属国企1家,以及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多家新业态大型企业。利用平台招商成效显著,省药交所全年药品交易额达253亿元。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及时解决区内108家企业提出的问题和诉求。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较强。民营企业保持较强的发展活力,全区目前共有民营企业2.4万多户,占全区法人单位总数八成。在全区认定的362家优质企业中,有89家为民营企业,达到总数的1/4。民营企业获得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共有12家区优秀民营企业获得广州市民营企业各项奖励资金近1500万元,居全市前三。全年实现增加值555.96亿元,增长8.6%,占GDP比重提高到21.5%。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出台并落实《越秀区关于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市率先编制专业市场负面清单目录、管理权责目录。制定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建设标准,推进2014—2015年度专业市场及电商产业提升试点项目建设。关闭或转型14个“三不[1]”市场。搭建专业市场异地仓储物流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一德路等试点商圈专业市场实现商流物流分离。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进衣联网与“友谊裤都”全面深入合作,打造全市首个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黄花岗科技园产业园区继续扩容提质,总数达到31个,园区内重点企业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72.11亿元,增长18.0%,实现税收收入14.57亿元,增长18.0%。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41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励81项,实现专利申请量6024件、授权量2913件,被认定为广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新增市创新型企业1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和“新三板”上市企业5家。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启动《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起步区保护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已提交初步思路成果和终审成果提纲。核心区内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已正式挂牌成立;东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大小马站书院街项目已启动房屋征收工作;庐江书院修复工程竣工验收;以国际竞赛方式启动二沙广州音乐博物馆及相关文化设施的设计方案编制;广州老字号一条街(二期)、惠福美食花街(二期)正加快推进;北京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国家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工作已全面启动。

  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广州民间金融街(三期)共增加5万多平方米的发展空间,共集聚各类机构152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43家;全年累计提供融资1019.13亿元,实现税收4.51亿元。建成全市首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成立全市首家民间金融征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特色小额贷款公司。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发展以及交通配套三大规划均已形成阶段性成果,省药品交易公共平台已上线试运行。粤海名城商业广场、捷登都会大厦、广州民间金融总部大厦等项目已完工。珠江实业总部大厦完成总施工进度的40%。凯宾斯基酒店、恒基(中国)华南总部中心正按计划推进施工建设。

  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顺利推进。南粤先贤馆一期主体场馆建设已基本完成,主体场馆陈列布展工作同步进行。东濠涌中北段综合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杨箕“城中村”改造复建安置房主体结构施工完成70%;珠光路北复建房项目即将交付使用;越秀南、海月东项目分别完成97%和87%的动迁量。越华路公共人防土建工程完工;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校舍防雷工程全面完成;区家祠修复工程二期完成中殿修复工程。

  (三)环境改善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城区环境进一步优化。新增、改造绿地面积6.16万平方米,新建绿道2公里。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完成路面改造(含桥梁、隧道)18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改造9522米,清疏管道122万米;清洗美化桥梁67座;翻新重点路段交通标线4.34万平方米;为全区19座隧道统一设置涉水线等安全警示标志。完成新河浦涌以南东华南路片区排水改造等10项城乡水安全排涝工程。完成3个试点城中村的消防、给排水等6大专项整治工作和271个专业市场管线整治工作。成功创建“无燃煤区”;顺利通过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站标准化验收;完成“一涌一册”污染源信息建档工作;新增250间餐饮单位实施环保标准化[2]管理;东山培正小学被评为“国际生态学校”,全区数量达到4间,占全市总数一半。

  城市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完成环卫保洁体制改革,环卫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年实现垃圾填埋同比控制量减量5.5%,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减量2%目标。实施管道燃气三年发展计划,新增管道燃气覆盖45402户,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共查处市容环境违法行为3.4万宗,拆除违法建设195宗、面积1.75万平方米。全区已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系统已建立部门及街道16类96个台账,完成区应急指挥中心和网格化指挥中心首期建设。

  公共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全年治安形势整体平稳,全区案件类有效警情下降10.1%,其中治安有效警情下降19.0%。加强消防、生产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定实施《越秀区消防安全工作考核办法》等系列文件,开展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专业市场以及城中村等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工作,全年确认火灾警情和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下降14.4%和98.9%;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完成学校食堂视频监控设备安装任务;完成100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以及名盛美食广场和二沙岛美食街区创建工作。

  (四)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年就业形势稳定,共举办招聘会61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2785人;开发社区就业公益性岗位4126个,为失业人员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973人次,共帮助35319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2.13%。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市建成区街两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全年发放低保金4389万元、价格补贴和慰问金1068万元、临时救助金16万元。新建6间长者饭堂,新增养老床位243张,新办1.8万张老人社保卡,发放长寿保健金8940万元。完成年度保障性住房任务,解决2459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筹集100套公共租赁住房和拆迁安置房,新发放412户住房租赁补贴。

  公共文体事业深入推进。深化“七大模式[3]”,推动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文化设施、文化产品等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建或提升社区文化站(室)5个,组织名家社区行10场,邀请100户贫困家庭进剧院看大戏,组织1000名贫困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阳光艺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讲座、展览、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2192场。新建和维修社区体育设施50处;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128场次;完成3个小型足球场建设;完成流花街“一站两点[4]”试点工作。

  教育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式启动初中师资双向流动工作;着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品牌,开展智慧校园项目,成为“粤教云”示范应用第一批试验区;被认定为全市首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14年中高考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区之首。高质量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暨规范化幼儿园”两大督导验收。为区内特困家庭幼儿安排学位并全额资助保教费;为适龄残疾少年儿童提供一对一“送教上门”服务。

  卫生、计生工作有序开展。有效防控登革热、埃博拉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巩固和创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2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引导大医院优质资源向基层流动;在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9个机构试点家庭医生式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共审批10家民营医疗机构。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65岁以上老年人和0—6岁儿童免费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二期建设。扎实开展计生服务,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计生“一站式”便民办证服务;为7896人次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5112个家庭提供免费重点病种产前筛查和诊断服务。

  完成2014年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面临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小,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外经贸形势依旧严峻。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趋紧,城区环境建设和民生福利保障任务繁重。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依旧存在。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建议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夯实基础。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新常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要正确认识新的发展形势,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谋定而后动,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稳定增长、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重点抓好经济发展、文商旅融合、城区环境以及公共服务等工作,努力推动我区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根据以上思路,提出2015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5%;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以内。

  (一)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积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增强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明确各大主导产业牵头负责部门,针对各大产业制定具体扶持措施,谋划并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引导各大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和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引进网络信贷、融资租赁等新金融、类金融业态,创新区内金融业发展。加快广州民间金融街扩容,推动金融街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建设互联网金融孵化中心,创建“全国民间金融知名品牌示范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平台加园区”模式,推动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抓好创意大道招商引资,打造原创动漫基地。加快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省药品交易中心平台作用,集聚高端资源,发展壮大健康医疗产业。抓好重大技术攻关,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电商网购、股权交易等新兴业态,引进一批关联龙头企业,形成新兴业态与主导产业协同发展态势。

  推动楼宇和总部经济创新发展。出台促进楼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建设“楼宇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商务楼宇新建开发、非商务楼宇功能转换以及老旧商务楼宇升级改造,全面优化提升楼宇功能。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物业管理公司,提高商务楼宇服务水准,打造星级楼宇,形成招商吸引力。利用可用商务楼宇打造一批主题商务楼宇,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规模效益。引导、鼓励招商中介围绕主题商务楼宇业态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总部或分支机构,力争再打造一批税收亿元楼和营收百亿元楼。优化楼宇经济发展载体,加大对在册烂尾楼、烂尾地及超期未动工地块的盘活力度,积极引导区内总部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单一业主型的集团总部大厦。积极争取以购买、租赁、行政划拨等方式与市属公有物业进行合作。组建楼宇经济服务办公室,建立并完善楼宇经济服务机制,定期开展“暖楼行动”,及时解决楼宇业主和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摸查掌握闲置商用物业信息,完善楼宇数据库项目,打造一站式楼宇经济服务平台。

  深化专业市场升级和电子商务应用。加强规划引导,以我区六大专业市场集群[5]为主要着力点,以集群化、专业化、现代化、高端化和国际化为导向,按照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建设标准,结合市的分类施治要求,将专业市场划分为A、B、C三类市场,实施分类发展、有序提升,构建“总部型、展贸式、电商化”的现代专业市场体系。严格落实市政府关于禁止中心城区新开办增量传统“三现”市场的任务要求,关停或转型一批“三不”市场。推进仰忠汇国际高端时尚首饰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电子商务在专业市场改造领域的应用,加快海印生活圈综合电商服务平台功能提升,支持衣联网在全国服装产业集聚区布点扩张,推进爱购网、壹药网等一批重点电商项目建设,推进广州国际皮革皮具中心建设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在一德路商圈进行试点,以一德批发网和银联供应链为依托,发动龙头专业市场参与,改变传统“三现”交易模式,打造前端展贸O2O、后端智能集中仓储、统一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结算的全新商业模式。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企业研发后补助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协助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以黄花岗科技园为依托,抓紧推进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企业提供成果转让、交易等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推动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加快实施黄花岗科技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政策,推动成立科技支行,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一批科技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引导社会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继续推动园区扩容提质,重点建设国叶大厦健康产业园区、星光映景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和东方文德广场文化版权贸易园区。加快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机制,依托南创中心服务高端人才的平台作用,大力发挥创新人才对社会创新活力的激发作用。

  强化招商引资和稳商留商工作。以楼宇招商、专业招商及以商引商为核心,提升招商载体品质,制订产业指导目录和招商引资政策,建立“招商引资目标库”,健全工作机制,打造全区参与的大招商工作格局。加强与大型投资集团、银行及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实现“以商招商”。强化投资促进机构招商,实现区域合作,推动产业资源错位发展。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到我区考察投资。主动参与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获取上级招商信息,开展“走出去”招商推广活动。加强宣传,拓宽企业获取招商政策渠道。完善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税源企业外迁信息预警,加大区领导挂点联系、街道定期拜访等稳商留商力度,多途径挽留拟外迁企业,留驻存量税源。

  (二)深化区内文商旅融合发展

  全力加快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深化文化与商贸、旅游、金融、科技等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区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完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规划编制并实施。正式启动大小马站书院街项目。争取启动东园项目。推进广州老字号一条街(二期)建设和昌兴街改造,力争集聚老字号企业50家以上。加快西湖路绿化广场建设。完成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实体平台、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核心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实现起步区内WIFI全覆盖和生活服务智慧化。高标准优化提升北京路步行街,力争早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继续办好2015年度广府文化旅游嘉年华等传统文化品牌活动的同时,策划举办“非遗墟”等新活动,打造“非遗创意孵化中心”,提升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

  (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

  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集中抓好北京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等11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主导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动广州民间金融街扩容,积极培育2—3家民间金融龙头企业;推进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东方文德园区建设,打造版权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广东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成以国际化、专业化为主导的国际商品交易平台;加快推动南粤先贤馆主体场馆布展工程,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品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解放中路东侧安置房项目和海月东安置房项目;完成越秀区儿童公园升级改造工程;打造6个幸福社区治理示范点。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机制,细化项目年度工作方案及工作任务,积极争取我区重点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计划,充分享受市级优惠政策,确保我区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提高生态环保和宜居水平

  加强市政设施和绿化建设。计划投入3000万元,实施10个社区微改造,维修改造路面(含社区)3.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设施2500米、各类排水井350座。推进王圣堂、瑶台和西坑等3条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完成木排头和新福直街片区等2项排水改造工程。增设200条内街巷交通设施和200套禁停标牌;开展二沙岛西桥等4项桥梁大中修工程。计划投入2070万元,新增改造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完成东山湖儿童乐园建设;推进兰园二期等工程。

  提高城市管理和环保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品质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垃圾分类激励措施,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全面做好城区环卫体制改革承接工作,提高环卫作业水平。新增管道燃气用户5万户,实现全区符合地管敷设条件的区域燃气管网全覆盖。开展第三批餐饮业单位环保综合监管,开展医疗单位环境综合监管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环保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抓好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第二个“生态低碳环保社区”创建工作。

  抓好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深化“平安细胞”创建活动,抓好重点地区治安环境和登峰地区外国人管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快推进北京街、东山街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工作。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微型消防站。深入推进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建设越秀区食品药品真假鉴别与宣传教育基地、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实验室及食品药品“知识讲堂”,积极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

  (五)完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举办50场次就业专场招聘会,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3000人次,帮扶2.8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万以上。筹集保障性住房60套,为430户新增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解决700 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计划投入240万元,按家庭户籍人口平均收入分档次资助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入托托养机构。计划安排4300万元为低保困难家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计划安排9000万元为全区7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保健金。

  扎实推进公共文体服务。全面深化推进“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工程”,完成督导验收工作。实施民生工程,落实民生实事,计划投入300万元,建设和完善20间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区居民提供文艺演出、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电影放映等200场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名家民乐惠民演出12场。计划投入300万元,新建和维修社区体育设施50处,建设2个小型足球场,建设2个社区体育公园。完成4个街道的“一站两点”建设。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新一轮优质均衡发展,完善立体学区建设,建立健全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力争完成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提高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标准。计划安排3500万元,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智慧教育、在线教研和网络课堂应用。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计划投入300万元建设特殊儿童智力测评中心。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期,进一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力争85%以上幼儿园达到市规范化幼儿园标准,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全区幼儿园总数75%以上。

  全面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落实矿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建设工作。改善区儿童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办医条件,新增医疗床位100张。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移动健康数据采集、“掌上医院”等智慧医疗项目,完成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系统建设,提升医疗保健和计划免疫接种等服务水平。计划安排6637万元,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特殊计生家庭扶助;积极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

  深化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加快居民办证制度改革。加强建设区应急指挥中心和网格化指挥中心,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配套,进一步提高网格化覆盖和管理水平。组织42个社区参与创建2015年市级幸福社区。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婚姻家庭心理辅导服务,争创全国4A级婚姻登记机关。挑选4个街道和8个社区试点开展“一门式”受理和政务服务前移社区工作。

附表

2015年越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草案)

指标名称

2015年

预期目标

2014年

预期目标

2014年实际完成情况

绝对数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

增长8%

2587.41亿元

8.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8%

增长10%

1178.06亿元

9.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

增长5%

增长5%

48.1亿元

6.6

城镇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

与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

47538元

8.8

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4.3‰以内

控制在4‰以内

1.11‰


[1]三不:不合法、不安全、不规范。

[2]餐饮环保标准化:以“合法经营示范、污染防治示范、自律行为示范、长效管理示范”为目标,达到“环保审批100%,污染防治100%,在线监控100%,污水入管100%,垃圾收集100%,环保承诺100%”的要求。

[3]七大模式:博物馆群建设“微博”模式、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活化”模式、品牌文化活动战略合作模式、民间文艺团队“孵化”模式、文化社区精品模式、文化民生工程社会拓展模式、文化队伍志愿服务模式。

[4]一站两点:文化体育工作站、国民体质监测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

[5]六大专业市场集群:流花服装专业市场集群、一德路海味干果专业市场集群、一德路玩具精品专业市场集群、永福汽配用品专业市场集群、站西鞋材皮革专业市场集群、站西钟表专业市场集群。

    相关文件下载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