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看到这些“棕色”海水,别慌!
发布日期:2025-02-05 11:13:08 文章来源:广州生态环境 字体大小:【 A- A A+ 】
近日,很多市民朋友反应三姓围涌、南横涌附近海域出现了一些“棕色不明物质”。经专家鉴定,这些“棕色不明物质”属于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由于其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形成了棕囊藻赤潮。
相关领域专家表示“赤潮又称红潮(red tide),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爆发性增殖,导致海水变色,在沿海地区比较常见”。
▲三姓围涌闸外现场情况(2025年1月6日)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会使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中缢虫、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或砖红色;真甲藻、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呈绿色;短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某些硅藻形成棕色赤潮。赤潮通常发生在近岸海域,发生赤潮的原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包括适宜的水温、海水搅拌、海水富营养化、光照和海域封闭等。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某些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含有大量营养盐(如氮、磷等)的物质进入海洋,极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此时浮游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导致赤潮的发生。 海水搅拌是指海水的流动和混合过程。当海水搅拌加剧时,浮游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盐等物质会被带到海水表面,从而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此外,强烈的海水搅拌还有利于浮游生物的传播和分布,从而增加赤潮发生的可能性。
光照是影响浮游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光照充足的海域,浮游生物更容易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从而迅速繁殖。因此,阳光充足的海域更容易发生赤潮。
海域封闭是指由于地形、水流等因素,导致海水难以与外界交换。在这种情况下,海水中的营养盐和其他浮游生物所需的物质容易积累,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因此,海域封闭的区域更容易发生赤潮。
近期出现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对人类没有直接危害,主要是对鱼类养殖的影响,过敏体质的人群在游泳、嬉戏中如接触到球形棕囊藻及其释放的有害物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等不适症状,对人体的皮肤健康造成损害。球形棕囊藻赤潮的产生与消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持续时间与气候变化、洋流变化以及近岸营养盐输入有关,相关管理部门表示将持续加强巡查、密切监视周边海域赤潮动态。
▲港湾街道环保中队巡查河涌赤潮状况(2025年1月10日)
球形棕囊藻赤潮爆发期间建议市民朋友们尽量停止亲水活动,过敏体质的人群尽量避免接触这种生物,水产养殖户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通过以上对赤潮的了解,大家是不是也发现虽然赤潮会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只要加强对它的了解和防范。其实赤潮也是可防可控的,市民朋友们不必过于担忧和害怕。
相关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