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街巷趣谈
发布日期:2019-12-10 15:00:36 文章来源:广州文艺网 字体大小:【 A- A A+ 】
引子
古城商都发祥地--广州市越秀区,因其深刻的岭南文化内涵、人文风采与地域风采而备受中外瞩目。千百年来,人们无不深为她的灼灼风华所吸引。
往事越千年,天地不老。虽历经沧海桑田,广州市的中心一直在越秀区不变。越秀区的不少街街巷巷,仍保留着古老的街巷名,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发生于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美丽故事在民间世代相传,韵味与魅力不减。浏览历史
透过那些文采斐然而又通俗易懂的描绘,让人们从一条条街巷的故事,一个个不同的视觉去纵览广州,纵览越秀历史,总归可以找到今日的印痕,而被历史遗留的一角,一旦被重新发现,才真正是原汁原味的--这不仅仅是景观,更有深深积淀在越秀古老城区中的民风民俗,那种浓得化不开的风情,成为曾有岁月之绝响。坊、街、里、巷这些名称依然沿用,见证着越秀作为古广州所在地的骄傲。静默的许地古宅虽然有些已经无人居住,时光残酷地模损着古宅的木浮雕,唯有青色的砖雕还现出古色古香。阳光照着斑驳的小巷,又深又长,可以听到自己的足音,当年的古老的月亮门还在迎接着人们,许氏重门叠户里还臧着一部诉说兴盛、衰败的《千秋家国梦》,许氏长者还守着"许氏家庙",冲一杯清茶等候海内外的许氏子孙和故友前来,说着似水流年的陈年旧事……
越秀区是个有2000多年的古老城区,看着<<越秀街巷趣谈>>,仿佛走进了历史那已发黄的书页中,透过那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你可以饶有兴趣地去追寻她那悠久的历史、韵味独特的岭南风情。翻开<<越秀街巷趣谈>>,首篇就是<<北京路>>,这条有着"千年古道"之称的路,开启了"古城商都发祥地"发展之始,成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得契机和序幕。还有那流传千年的古街如高第街、濠泮街、流花路……都成了广州醉人风情的缘起。当你用历史之线,一颗一颗地把这些美丽如珍珠的故事串起来,就编成一条能诉说历史的珍珠项链,引人注目。
依旧是深深的麻石巷,仿佛传来当年木履的清响;依旧是黑色的屋脊和门庭立面上精致的砖雕,仍诉说着那业已消逝了的故事;依旧是古书院那深宅大院,仿佛传来当年私塾执教的驯诫;依旧的小街小巷,可以看到她的辉煌夺目的发展轨迹。
北京路
最近,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地面重新装修,掘出向人们展示沧桑的千年古道:从唐、南汉、宋、明、清……,直到现代,整整十一层古道,还有新出土的石门槛、门斗石、石鼓和龙形石浮雕那宋代拱北楼建筑的构件,确定了拱北楼的基址。如此层层叠压延续千年的道路遗迹和建筑基础,是国内外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的,引起人们对这条千年古道的兴趣。据现场的考古专家介绍,唐代路面以下便是深层的淤泥,经探测,往下6.4米深处仍未见生土。而且在清挖的大量淤泥中,发现了较多的汉代陶质碎片和极少量的唐代碎瓷片、陶片,但未见完整的陶器或瓷器出土。正在现场考察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文管会副主任麦英豪研究员认为,北京路这条"千年古道",原是在河汊的基础上填土筑成的。麦老介绍,在今"广百"一带,古代东有禺山,西有番山,地势较高,顺山势以下,就是连接珠江的河汊和低洼地带;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可以断定,广百以北路段,一直到新大新公司门口位置,在唐代以前应都是河汊;到唐朝时,人们为了发展城市,将低洼地带填平筑路建楼,至明清时期,城市布局已基本形成,北京路两旁房屋密集,后世不断在此加建道路,于是便有了现在见到的层层古道。同时说明,北京路从唐代起就有了路面,其街市繁华延续至今,现仍在发挥其商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细翻历史,此路果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北京路原名为"双门底"
两千多年前,今北京路一带是广州城的古代中轴线和商业中心。南越王赵佗约于公元前204年建国(该朝有93年历史),其皇城就在今北京路北段财厅前一带。三国时,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迁至番禺(古广州名),扩大赵佗城,世称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下海边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见曾昭璇:《广州市志·建置志》)。唐末(906年),权倾岭南的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大广州南城,命人凿低南门两侧的番山、禺山,在南门上建清海军节度使楼(拱北楼前身),登楼览胜,羊城景色可尽收眼底。917年,刘隐之弟刘岩在岭南割据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刘岩定都广州城,改名兴王府。他再把清海军楼改建,人称"双阙",并扩宽楼南面两边道路,发展商业,路南直达今大南路附近(时为海边)。 " 拱北楼,在布政司南;即唐清海楼也;宋淳祜元年,经略司马假重建。元季毁。明洪武七年仍建。今为藩府双门。国朝顺治、康熙间再修。咸丰七年毁;同治三年重建。"(番禹县志) 。拱北楼在南汉时期,"刘龚凿平之,叠石建双阙其上。宋经略某改双阙为双门,民居其下,今号曰"双门底"云。"(《广东新语》)。按照《番禹县志图》:北为承宣街,中隔双门底,南为雄镇坊,今统称为北京路。北京路在民国时期曾称汉民路,后来称永汉路、北京路。在今"广百"一带,古代东有禺山,西有番山,拱北楼就建于两山之交的山岗上。因有两个并排的门洞,故有"双门"之称。
971年,宋灭南汉后,把广州城南城墙拆掉,南城向南拓展,直至江边,"双阙"楼成了城内屹立的高楼。宋淳四年(1244年),把"双阙"大规模改建,建成后楼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三丈二尺,上为楼,下为两个并列的大门,故俗称为"双门",这就是广州人一直把北京路中段称"双门底"的由来。宋代文人刘克庄写有《广州重建清海军楼双门记》,记下双门落成的盛况:"饶吹轰空,斗酒系道,观者数万,皆曰轮奂美哉"。从此双门一带,更为热闹,"双门底"成了著名商业街,其名流传至当代。元、明、清三代,双门楼皆是羊城的权威报时楼。元代制作的报时器"铜壶滴漏"一直放于楼上,白天悬挂时辰牌,晚上击柝打更,百姓称便。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确立了在广州的统治后,官府把双门楼改建,命名为"拱北楼"。不过,其楼的双门不变,双门底的商业更为热闹,而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著名。有一年官方考试,作文以"双门底卖书坊"为题目,可知书肆之盛。咸丰七年(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的炮火把拱北楼击毁。咸丰十一年,拱北楼修复,同治三年(1864年)再重修。直到民国拆城墙筑马路时,拱北楼才被拆掉。 清代时,今北京路之名由北至南依次为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唤作"双门底"的时间很长,至今许多老人也还称这个旧名。以今天的西湖路(当时叫西湖街)为界,以北是双门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汉电影院的位置,有城门楼一座,名为"大南门",这是广州的内城楼之一,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了。"双门底"的起源是因着今天西湖路与北京路交界处,原有高楼一座,名"拱北楼",楼有双门拱,故街名"双门底"。楼上设有一座元代铜漏壶,是广州城镇城之宝之一,据清人笔记所说"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楼拆除马路后,铜壶转存于广州市立博物馆,后来拨调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京路改名为"永汉路"
清末时,广州城商业大发展,城墙已令交通不便,故有拆城之议。民初的1913年,广东省政府设工务司策划拆广州城墙筑马路,不过只闻雷声不见雨来。1918年10月,广东省政府在育贤坊禺山关帝庙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当时未正式建立广州市),主理拆城筑路之事。由于首任广州市政公所督办的杨永泰办事得力,筑马路之事才能顺利进行。 杨永泰(1886年~1936年),字畅卿,广东茂名人,曾留学日本。光绪廿七年(1901年)入广东高等学堂读书,后到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就读。毕业后回广州任《广南报》编辑。宣统元年(1909年)任广东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初亦任临时众议院议员。1914年欧战爆发,他在上海与黄兴、陈独秀等组织"欧事研究会"(后改名政学会)。次年,他任上海《中华新报》主笔。1916年,他与梁启超等组织反袁世凯独裁的两广护国军,他任财政局长。袁世凯死后他为国会议员。1917年8月,因反对段祺瑞,他到广州参加民国国会非常会议,拥戴孙中山建立革命政权。次年8月,杨永泰任广东省财政厅长(1918年任广东省长),11月兼任广州市政公所督办。当时首先修的马路就是今之北京路,广东省爱国人士莫雄先生在《回忆录》提到:"在他任内,曾与警察厅长魏邦平一起合作,不顾商家们的极力反对,采取强硬措施,在广州的财厅前一直至长堤,开出了这个城市的第一条马路。1920年完工后,北京路改称"永汉路",此中也有个原因。 1918年,永清街(北京路)失火,市政公所遂乘势拆掉城门,接着拆拱北楼,筑起长137米的马路。因清朝已推翻,便反"永清"之意为"永汉",此路定名为永汉路。后来永汉路扩展至财厅前,全长1252米,宽16米,一直是广州商业中心街道之一。 如今社会上流传说永汉路在20世纪20年代末改名"汉民路",为的是纪念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其实,这是1936年五六月间的事。因为当时主粤的陈济棠与胡汉民的关系特别密切,胡汉民1936年5月去世后,才把永汉路改名汉民路。1945年,汉民路又复名永汉路。社会上还流传说当时主政广东的是杨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广州的路名上以垂久远,但当时的规矩是只有已故的历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荣。杨永泰动了脑筋,就将"汉民路"改作"永汉路",又将相近的万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这样就把"永泰"两字嵌入了两条路名之中,这也是北京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掌故。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条路改名为"北京路",沿用至今。
近日,北京南路同庆坊发现清光绪年间石碑,又一次证实了专家黎显衡、曾昭璇教授所说,清代古广州城(越秀区北京南路、惠福路、泰康路一带)南边紧邻"海"(现在的珠江),海边商业贸易发达。北京南路同庆坊靠近沿江路天字码头,根据石碑记载和老街坊介绍,同庆坊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解放后都是加工石料的作坊。
近期,北京南路同庆坊附近拆建,在破瓦砾中出现一个埋了半截的清光绪年间石碑,上面的大字是题目:"奉宪免抽牙捐示谕",内容为"谕石朴石料行各商……承两行牙捐实系一……月分辨(辦)不能合辩(辦)不……查本局办理牙捐于……该石料两行……从宽酌量概免抽……援以为例各宜凛……光绪十一年七月十三……"这个石碑宽约51cm,露出地面长约53cm,因为半截埋藏在泥土里,每行字都只看见一部分,成为一个小小的"谜"。但从露出地面石碑的字可看出,这是个清光绪十一年间,由皇帝或地方官府发的"谕"(即古代的下行文,因埋于土里,故未知道发"谕"的部门是哪儿),内容主要是谕石朴石料两行免抽牙捐。联系越秀区北京南路、惠福路、泰康路一带,至今还留有纸行路、米市路、白米巷、木排头、绒线街、梳蓖街、海味街、玉子巷、玛瑙巷、扁担巷等街巷名,说明那时候是经营油、米、木排、绒线、梳蓖、海味、玉器、玛瑙、扁担等商业旺地。而同庆坊则是生产、销售石料的地方,根据老街坊说,同庆坊内原广州市日用机修厂原来是一个加工石料的作坊,"文革"时候该厂挖防空洞,还挖出大概是清代石匠雕刻的鲁班等石像,后来又埋藏回地下了。这个带"谜"的石碑,说明了一段历史。这条百年古街过去两旁的房子都是清末明初的带趟笼门的青砖楼房,现在只拆剩两间。只有还留存的麻石板路和石碑在诉说当年的历史。
专家黎显衡专门前来北京南路同庆坊观看了石碑后说,这个清光绪年间石碑是研究广州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是研究各行业,特别是石行的重要文物。越秀区应好好保护这个石碑,可挖掘放越秀博物馆。如果挖掘时,一定要照相、录像留取资料,并可把石碑后的清末明初的带趟笼门的青砖楼房拍摄下来,留为资料。
越秀区专家黄泳添根据黎老师的意见,为弄清这个石碑的历史,查阅了《清实录广东史料》第6集《清德宗光绪实录》。据记载,光绪十一年6月,清朝廷公文"谕内阁,前据翰林院侍广学士梁耀枢奏,广东水灾甚重,当经谕令该督府查勘赈济……"光绪十一年8月,清朝廷公文"谕军机大臣,修河堤,米粮不敷,应在内地招徕商贩,牙捐饷助。本非得已,现军务告进,该日内加裁减……着张之洞佁文蔚、海绪认真整顿。稍纵,原奉着分别抄给阅看……"光绪十一年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当时广东是中法战争的前线,战局紧张,正在备战,"应在内地招徕商贩,牙捐饷助",即加重了"牙捐"。加上当年广东水灾严重,清朝廷几次下谕广东要"督府查勘赈济"。后来因"军务告进,该日内加裁减",所以同庆坊观石碑题目是"奉宪免抽牙捐示谕","奉宪"即奉朝廷公文,因水灾赈济,军务告进,故在石朴石料两行免抽牙捐。据一满头白发的老街坊说,因为当时的石朴石料两行免抽牙捐,石商十分高兴,又因是制作石的行业,而北京南路、八旗二马路一带都是石朴石料行,现在八旗二马路的海员俱乐部是当时的石行工会,北京南路同庆坊附近有制作石的堪宁会馆、石行会馆等,故在同庆坊立一"奉宪免抽牙捐示谕"石碑。
高第街.许地
高第街,这条位于北京路的小巷陌,地上不时显露出来的旧麻石,还有一栋栋水磨青砖结构的古宅,表明它久远的年代。它建于宋代,当时临近珠江,附近设有市舶亭,交通方便。这条古街清代起即以经营鞋帽布匹和"苏杭杂货"著称,曾有"苏杭街"之称,很多人到高第街买东西,真是顾客如云。这条昔日历史悠久的古老商业街,现在是繁荣兴旺的服装集散地。
高第街上的铺子,广州人最熟悉的是绸缎铺"九同章"和文具店"三多轩",三多轩曾迁北京路,今已迁到文德路,高第街老铺旧地还住着当年店主黄家的后人。摸着那螺旋的木梯扶手,你可以看到那八卦形天窗上筛下的阳光幽幽照在贴金的檐花上,还真有些繁华的余韵!百多岁的老画人黄金海在这住了七十多年,我见到他时,已不太能清晰说话,可精神还很好。但现在已经辞世,享年104岁。如果他能细述高第街的百年沧桑,那该多精彩!老人家的女儿指着旧铺的外墙说,那儿原来有"三多轩笺扇庄"的水泥字,是民国元老谭延的手笔,可惜在最近翻新外墙时拆掉了。
改革开放时,高第街是全国第一条以经营服装为主的个体户集贸市场,是繁荣兴旺的服装集散地。高第街2000多业户经营服装、布匹、鞋帽、小百货等日用工业品,以批量销售为主,兼有零售、来料加工、代销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商品多来自各地手工业者及区街、乡镇企业。品种样式善于根据市场需要而变化,价格较为低廉,吸引了众多内地来穗的商户、旅游者及港、澳、台和国外游客购物观光,商品销往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为广州市窗口之一,被人称为"小南方大厦",没到过高第街等于没到过广州。改革开放之初,高第街年营业额近1000万元,上交国家税利500多万元。高第街,这条批发服装、鞋帽、皮具、小日用品的闹市深巷,曾造就广州第一代个体户。在"三年一中变"中,越秀区政府对高第街及高第街周边内街(巷)进行整饰。高第街是建于宋代的"苏杭杂货街",又是演绎千秋家国梦的许氏家族聚居地,整治按"民俗建筑风格、高第传统特色"的要求进行。整饰以民俗为本,探求城市之商业文化,整饰具有民俗风情的建筑物,追觅古色古香的岭南商街风貌。完善休闲绿化设施。高第街除历史久远,还有文化色彩。对原有的经典的江南民居,更新瓦面、青面砖、红面砖饰柱,中式雨蓬,木格趟笼门。改善路面及照明,翻新个性化建筑,选用高雅色彩,以后拟增设绿化景点,树立旅游指引牌,注重壁灯、小招牌的效果。现在,整饰后的高第街,一个新建的高第街牌坊高高耸立在街口。移步其中可重温历史风华、民俗风格、商业古街气息。
街内多豪宅巨商宅第,故称高第街。眼前一栋栋高大的宅第可以看出高第街当年的辉煌。著名的"许地"即在街内,现在为越秀区教工活动中心的一所大宅院曾是高第街许氏家族的聚居地,门口上书"许拜庭大夫家庙"。
高第街最出名的,首推许氏家族,连街名也叫"许地",这个由潮汕西迁来的巨族百余年间人材迭出。许氏家族是广州的一个名门望族,在晚清时节,就是这里,一位13岁到盐店当童工,因勤恳忠诚而受让老板部分股份,历经苦心经营,后来终成广州第一大盐商的许拜庭(赓飏)的祖居地。他的长子许祥光,1819年中进士,1832年中举人,鸦片战争后,回故居,经理投效局。1849年率族人在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当时那一带人称为"许地"。在街坊邻里至今也还流传着他拒英人入城的佳。在1849年四月时任"香港总督"英军司令文翰重申洋人入广州城的要求,坚船利炮闯入珠港口时,许祥光联合广州爱士绅,带头捐献白银6万两,并号召城内外居民组织团丁备战,还以粤绅名义,正式致函英军,陈说利害,点破了英军的恫吓,最后文翰无计可施,不得已在洋行门前贴布告:"严禁英人入城"。在许地,还孕育了许多著名的爱国者,从1931年几度出任中山大学校长的许崇清先生也是高第街的后人。鲁迅先生在一首著名的诗篇,曾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诗中"妇"据考证指的就是出生于高第街的许广平,在拒英人入城大半个世纪后,许氏的后人,也再次因其在文学史与中华妇女运动的卓越功绩而为后人敬仰。从许家远祖清代到广州高第街居住经商,到族人弃商入仕,后成官宦世家,许地二百年沧桑,演绎了一个千秋家国梦,许家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知名人物,有清代广州一大盐商许拜庭、反英军入城斗争功臣许祥光、参加"茂戌变法"的许应暌、"许青天"许应嵘、廉洁清官许应锵、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辛亥革命老将许崇憬、东征名将许济、红军将领许卓、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中华女杰许广平(鲁迅夫人)……许氏家族从南宋到现在的兴衰,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早在清代,名人龚自珍对这个家族已有记载,许氏家族使高第街这条小巷陌早已见经卷。后来,有个女作家把许氏家族的兴衰写下了《千秋家国梦》长篇小说,还拍下《千秋家国梦》的电影,来诉说许家的兴起。后来,来自海内外的许氏家族后人几十人汇聚在高第街许地的许氏家庙寻根。
在商贩云集的高第街,我跟随许氏家族第六代长房许锡栐及其堂妹许幼萍来到了鲁迅夫人许广平故居(许地33、34号)。许伯和许姨都说,很希望把许广平故居修建为纪念馆。许地是许家聚族而居的地方。许广平属许家的第七房。该故居现约有200多平方米,现在由许广平的两个侄子(许锡玉[已去世]、许锡申)及其后代居住,约有10多人左右。故居是一个很有岭南特色建筑的两房合院,两边各是青砖大屋,中间是天井,四周用围墙环绕,院内是封闭的空间。但因居住年久,缺少维护修理,现在仅可隐约看到 两边厅房外立的四扇木雕门那镂刻、浮雕装饰,但已色彩斑驳,仅可从青砖大屋屋脊饰有垂兽的屋顶装饰,可看出当年许氏家族的辉煌。但现在此建筑已残破。许广平的侄媳妇、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还说,许广平就在她现在居住的房间出生,那时屋后是玉带濠,开门就可叫艇家卖艇仔粥给她们吃宵夜。许家的后人还带我在许地转了几次,指点着残存的建筑告诉我当年这里是某某的居所,这里是许氏家族看戏的戏台,因许家女人不可出去看戏,就请戏班进高第街许地这戏台演戏给她们看。还有,看着许地弯弯的月亮门、百余年的蚝壳窗、墙头上依稀的灰批单龙,真令我浮想联翩。最后老先生指着家门口一株种在破缸里的苏铁说,他祖母年轻时,这树就已种了几十年,现在树龄差不多百余年了。看着这干瘦的树头露着恹恹的生气,仿佛就是许地旧物的典型呢。
濠畔街 .玉带濠
古老的濠畔街,据史料记载,已有800年历史。古时候被称为广州的"秦淮河"。广州濠水,自东西水关而入,流过城南,迳归德门外。背城旧有平康十里,尚临濠水,朱楼画榭,连属不断,皆优伶小唱所居,女旦美者,鳞次而家,其地名西角楼。隔岸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贾聚蔫。屋后多有飞桥。跨水可达曲中,宴客者皆以此为屠丽地。有为《濠畔行》者曰:"花舫朝昏争一日,朝争花出暮花入。背城何处不朱楼,渡水几家无画揖。五月水嘻乘早潮,龙舟凤砢飞相及。素馨银串手中灯,孔雀金铺头上笠。风吹一任翠裙开,雨至不愁油壁湿。是为地名濠畔街,当盛平时,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福奏,日费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今皆不可问矣。噫!"(屈大均《广东新语》)据历史介绍,明代广州濠畔街之盛,可以与南京的秦淮河媲美。到了清代中后期,还可见其繁盛景象。
濠畔街位于今海珠中路与解放南路之间,与大德路和玉带濠东西并列。实际上,"濠畔街"的"濠"指的是"玉带濠",即"玉带濠畔的街"。传说是玉皇的玉带脱落,遗在坡山边下,变成弯曲式样的小河。俗语说"北有龙须沟,南有玉带濠"。旧时,玉带濠西段水面宽而深,可容纳花舫来往湾泊,濠水从城门下穿过,与西濠汇合,广州人习惯称之为茑花荟萃之"小秦淮"。
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濠畔街西段是广州当时的金融商业中心。各种会馆,如浙绍会馆、山峡会馆、湖广会馆、金陵会馆、四川会馆等建筑十分堂皇,规模宏大。各会馆前多建有戏台,供梨园演出。濠畔街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故临街的会馆,皆是屋前会馆,屋后临濠,无从拓展。于是,各会馆均购地于隔濠对岸的华德里,即现大德路南边,加建楼阁,或自架跨濠之木桥,悉心经营成曲阑水榭、朱阁玉楼般的风格。每逢过春节团、春宴夏茗或一届新任同业执委,这里均是灯火辉煌,笙歌燕舞。
濠畔街历史上的繁盛与玉带濠有关。玉带濠有舟楫之便,对货物运输和客商往来很有利。 以后玉带濠污染和淤塞严重,加上沿江长堤一带逐渐开发,又开辟了马路,逐渐由盛到衰了。而濠畔街则逐步演变成一个小商品作坊。宋代已是"十里朱楼,商贾云集"。清朝年间,濠畔街以经营牛皮鞋业出名,成为省内乃至全国加工销售皮料的集散地,不少皮料还经香港转销世界各地。民国初年,濠畔街的皮料经香港转销世界各地,逐步成为南粤有名的商街。新中国成立后,濠畔商业街有了很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濠畔街,珠江三角洲乡镇的皮鞋厂、皮具厂、手袋厂纷纷崛起,需要大量的皮料鞋材,带旺了濠畔皮革五金鞋料街。如今,已发展成为以濠畔街为主体,包括小新街、玉带濠和大新路在内的"三街一路"皮革五金鞋料市场。这里的皮革五金鞋料商家为中国十大"鞋王"提供鞋料,造就了"长城""森达"等高级名牌皮鞋。据称,这里的皮革五金鞋料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成为皮革五金鞋料王国的一颗璀璨明珠。
广州濠畔皮革五金鞋材专业街经久不衰的奥秘,就在于能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使经营特色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占一席之地。濠畔皮革五金鞋材专业街在改革开放中,为适应市场需求向美观、新潮高档的方向发展的需要,濠畔街经营的花色品种变得琳琅满目,从以前主要经营牛皮制品,发展到人造革,包括珠光革、鞋革、箱包革、植绒革等,并有各色印压花纹。线类方面除原有的棉麻、丝线外,增加了锦纶、维纶等。扣类、鞋花、装饰铭牌有金银铜色,各式图案新颖,其中还镶嵌"珠宝",五光十色。制鞋的辅料粘胶剂也种类繁多,品种达700种。街模制作也是手工精致,规格款式齐全。此外,还有切割牛皮机械等。如果你想买一套齐全的制作皮鞋、皮袋、皮包、皮箱的材料和工具,只要到濠畔街走一走,就都可以搞掂。改革开放20年,濠畔街的许多鞋料店经历了从小作坊到大规模的商铺、商行再到现代化公司的发展历程。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从家族管理到实行聘用制的转变。在从鞋料店到现代化公司的发展历程中,造就了一批有胆识,有谋略的具有现代观念的经营人才。百年"老字号"的新传人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拼搏,成为了濠畔街的新鞋王。
濠畔街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沉浮,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濠畔专业街注入了生机,到1995年以后,濠畔专业街的发展进入颠峰状态,共有800多个商户在濠畔街及其周边经营皮革、鞋料、五金制鞋工具及其它有关制鞋制袋辅料,成为闻名遐迩的皮革鞋料专业街。不但在华南地区领导着市场潮流,也是全国鞋料市场的晴雨表。从1999年开始,越秀区商业局、区委宣传部、大新街办事处、广州濠畔皮革五金鞋材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广州濠畔皮革五金鞋材销售节"的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活动隆重举行,来自粤、港、澳和福建、浙江等地的1000多商家客户参加了销售节,盛况空前,加强了生产厂家、经销商和用户的沟通,拓展了渠道,提高了专业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专业市场的繁荣。
小东营
小东营位于越华路。根据历史书记载,明朝成化年间,两广瑶人作乱,当时的两广总督韩壅上疏请调南京教门官军千余人至广州。后因征瑶有功,封头目羽士夫、马黑麻等指挥世袭驻扎广州,设大东营、小东营、西营、竹筒四个营。小东营明末年是四卫回兵行营,现小东营尚存清真寺,是当时回教兵做礼拜的寺。现在广州市部分回民,便是当时回将、兵的后代。
小东营5号是民国时"三.廿九"起义指挥部旧址。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广州发生了轰动世界,震撼全国,旨在推翻封建统治的广州"三.廿九"起义。此次起义是由孙中山先生秘密召集同盟会主要领导和骨干,于1910年11月在马来半岛槟榔屿开会决定的。1911年4月,负责筹备起义的统筹部长黄兴由香港抵穗,将起义指挥部设在越华路小东营5号,因为此地距当时清两广总督署最近,表现了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下午5时半,黄兴亲率"选锋队"(敢死队)一百多人由此地出发,攻打清两广总督署。这次起义为辛亥革命揭开了序幕,著名的七十二烈士就是在此役此地英勇献身的。这次起义虽然失败,却是促进辛亥革命成功的重因,因此,孙中山对此次起义评价极高,可比武昌起义。"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见《总理全集》)。为此,其指挥部旧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座座北向南占地五百余平方米的青砖大屋,1958年被辟为广州"三.廿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东营5号是一座颇具岭南民居特色的清砖大屋建筑,它座北向南,占地五百余平方米,早在清代是一官员的住宅称"朝议第",后虽几经易主,大屋仍保持原有的四进三开间、单层、两面坡顶素瓦的格局。跨进趟栊门,可见院内每进之间均以天井相隔,木雕花隔扇朴实大方。这里就是历史有名的"三..廿九"起义指挥部小东营旧址。这座古老的大屋,曾经是孙中山领导黄兴等革命党人策划、指挥"三..廿九"起义的地方。保存较完好。"三..廿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内有厅、房、厨厕,当年的革命党人乔装成夫妇,有的女同志乔装成新娘,用喜礼盒装着武器,坐着花轿进入这座清代大屋(旧址)。内还有烈士遗照,以及被子弹打花了的石狮子。
广东省决定在广州建辛亥革命纪念馆,进行了选址工作。羊城晚报一则报道,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极大的关注:"广州要建辛亥革命纪念馆,黄花岗和省博物馆附近同为热门候选地址"。黄花岗72烈士墓在海内外十分闻名,但真正策划、指挥起义战斗的位于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三.廿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却在小东营街巷中默默无闻。他们认为,广州建辛亥革命纪念馆应选址在揭开辛亥革命序幕、史迹保留较为完整的广州"三.廿九"起义指挥部旧址(越华路小东营5号)。黄花岗仅是七十二烈士的安葬地,而七十二烈士战斗、牺牲的地方是从广州"三.廿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出发,攻打当时清两广总督署沿途的现越华路省民政厅所在地和周围的街巷。因此,广州市、越秀区人大代表及越秀区政协委员、文史专家经视察觉得,小东营5号是"三.廿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因此建议,辛亥革命纪念馆应建在"三.廿九"起义指挥部小东营旧址。
流花路
流花路(原广州体育馆,现锦汉大厦与交易会附近)西侧,相传是晋代芝兰湖。南汉时皇帝令人疏凿芝兰湖,连接城东北的甘溪,依水筑芳春园等离宫别院。刘氏皇帝与宫女妃嫔等日夕宴游其间。宫苑内有木桥一道,可以通舟,两岸广植桃花、杨柳,红绿相映成趣。相传宫女早上梳妆时,把隔日的残花丢入水中,落英缤纷,随水流于木桥之下,此桥遂以"流花"为名。 "流花古桥"所在地,遂以"流花"为路名,沿用路名"流花路"至今。 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黎显衡先生说,"流花古桥"是广州发展史中南汉国一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明代,以石易木,改建此桥,并在桥上建亭,题匾"民乐",故又称"民乐桥"。清代重修。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桥下的小河改为暗渠,桥已不存,只剩下我所看到的清代重修的花岗岩石板桥面,长5.48米、宽4.55米,由11块花岗岩石板并排彻成,桥侧刻有行书"流花古桥"4字,供人凭吊。如今桥面已成为松辉美食店内的一个过道。在美食店里,我看到"流花古桥"下,早已没了当年的潺潺流水,只留下刻有行书"流花古桥"四字的花岗桥面,蕴满沧桑。
当年皇帝和妃嫔游玩的芝兰湖,现成了人民群众喜爱游玩的流花湖公园,这里原是菜田,1958年广州市政府为疏导街道水患,组织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建成流花湖等四个人工湖,后辟为公园,除原有蓄水防洪功能外,还集游览、娱乐、休憩功能为一体。古代流花湖盛满"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怨恨,现代的流花湖满载广州人的欢乐和现代化的建设硕果。
据悉,古桥成历史未来穿隧道 。未来3年内,康王路北向的"断头"现象将得到根本改变,该路将以隧道形式下穿流花湖,往北延伸至广园西路。作为今年的重点工程之一,全长约2.5公里的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将于年内动工,工期约两年,建成后将成为广州最长的市政隧道。
相关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