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数数看,越秀藏有多少“龙”

发布日期:2024-02-18 09:37:18 文章来源:微社区e家通 字体大小:【 A- A A+

2024,是甲辰龙年。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尊贵、祥瑞、繁荣等美好寓意,所以龙自古深受人们的尊崇和喜爱。在有着千年历史的越秀区中,更是散落着不少带“龙”的路名,农历新年已至,我们为大家细细寻访那些“藏身”越秀的龙街、龙路,听听它们得名由来的有趣故事。

龙藏街:曾有“飞龙”出现在此?

图片

龙藏街的地名标识石碑。(信息时报记者 胡瀛斌摄)

位于广州市北京路附近,南起惠福东路,北止于西湖路的龙藏街,其名字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有关第一代皇帝刘岩“飞龙入宫”的传说。

据说,当时刘岩在现在的西湖路一带修建了一座南宫,建成后的次年,竟有一道白虹出现于宫内的三清殿之上,被刘岩的众臣们称作“白龙入宫”,是祥瑞之兆来讨好刘岩。因此民间也把南宫所在之处,也称为龙藏之地。

后来,在这片龙藏之地上,人们修建了一座寺庙,初为新藏寺,元朝(1271-1368)名为福田庵,明代(1368-1644)又扩建更名为龙藏寺。当时的寺院范围,东起今北京路,西至龙藏街,南接惠福路,北达西湖路。龙藏街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龙藏寺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被烧毁,康熙三年(1664年)由平南王尚可喜仿京师官式庙宇重建。大殿供奉三尊铜铸大佛,故名大佛寺。

“龙虎墙”:曾是千家万户望子成龙的“圆梦墙”

图片

龙虎墙路名(信息时报记者 杨杏萍摄)

每年高考、中考前,坐落于越秀区大塘街的广东贡院遗址总能看到不少家长和学子前来沾染文气、祈望考试顺利。而在不远处的另一处“不起眼”的遗迹,也会在此时“怒刷一波存在感”,那便是“龙虎墙”。

龙虎墙西起于德政中路,南止于文明路。据文献记载,龙虎墙的历史长达三百余年,曾经是广东贡院的一段西墙,专用来张贴科举录取名次。因放榜多在九月的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因此称为“龙虎榜”。清朝时,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在这里榜上有名。

图片

龙虎墙遗址(信息时报记者 杨杏萍摄)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贡院与龙虎墙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这面青砖“龙虎墙”仍保留至今,成了广州为数不多见证科举历史的“活化石”之一。

图片

龙虎墙遗址(信息时报记者 杨杏萍摄)

越秀山顶小蟠龙岗:镇海楼的所在地

图片

位于越秀山小蟠龙岗的广州博物馆(信息时报记者 佘铄嘉摄)

俗话说,不到越秀山,不算到广州;未上镇海楼,枉去越秀山。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坐落于越秀山小蟠龙岗上,嵌于城墙之间,有万山北接、屹立城垣的“岭南第一胜概”气象。据介绍,镇海楼楼高25.4米,加上所在的小蟠龙岗海拔近55米,与广州市区的平均海拔拉开六七十米的相对高度。

根据广东诗人邓圻同诗歌《镇海楼》、屈大均作品《广东新语》等相关史料记载,小蟠龙岗先后建造过越王台、歌舞冈等建筑。建越王台是为了三月三上巳节的祭祀;建歌舞冈,则是为了九月九重阳节的登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镇海楼在小蟠龙岗建成。

除镇海楼外,目前在越秀山顶小蟠龙岗(镇海楼)东侧,还保留着“海员亭”和“光复纪念亭”等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史迹。海员亭是纪念1922年香港海员罢工而建。“光复纪念亭”为纪念1911年至1912年香港同胞捐献巨款支持辛亥革命有功而建。

图片

海员亭(信息时报记者 佘铄嘉摄)

图片

光复纪念亭(信息时报记者 佘铄嘉摄)

祥龙里与龙起井:祥龙曾在此出没?

图片

位于祥龙里上的建筑楼。(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摄)

在海珠中路西侧,有一条名为祥龙里的巷子。看到这个地名,不少人会好奇,这里是祥龙曾出没过的地方吗?

据记载,南宋时祥龙里位于广州西城的仙羊街中,也就是现在的海珠中路西侧,彼时还没有街名。然后街中有一世代书香的大户人家姓钟,其当家钟显孙,是宝庆二年(1226)进士,钟显孙的祖父钟永元官至主簿,其堂兄钟卫孙则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十分显赫。

钟家后院有一口古井,据说井水与仙羊街畔的南濠相通,珠江潮水涨退均与南濠水相呼应,所以有时珠江大潮涨时古井中有响声如巨雷。宝祐元年(1253)五月二十五日,钟家古井中突然冲出一团白光,直射天际,瞬间消失。正巧,此时钟显孙的妻子诞下儿子,一家人非常高兴。有人说是古井中飞起一条神龙,正是小少爷飞黄腾达的预兆。钟显孙因此替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显龙”,那口古井则被人们称为“龙起井”。

钟显龙长大后果然与众不同,五岁能诗,六岁能文。街坊们认为古井有灵气,纷纷来钟家讨井水给孩子喝。后来这里一带成为大街,人们遂起名为祥龙里,钟家几代为官,人皆说多亏龙之祥瑞。后来不知什么时候龙起井被人填埋,祥龙里那小巷虽尚在,但钟家的故事也只能在人们的口中流传了。

图片

祥龙里上的广州市历史建筑。(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摄)

回龙路:见证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图片

邻近海珠广场的回龙路。(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摄)

从海珠广场地铁站F口出来,沿着道路直走,就能看到一条100多米长的回龙路。

据《广州市地名志》记录,长127米、宽12米的回龙路在市政府南偏东,北起泰康路,1932年建成,因附近有回龙桥而得名。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曾在这条安静的道路上居住过。

据记载,1920年底陈独秀来粤任广东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时,先居于大东酒店,不久后便搬到回龙里九曲巷11号二楼,并为寓所取名“看云楼”。九曲巷如今已难寻旧迹,因为回龙里在1932年已开成马路,改名回龙路。

虽然回龙里九曲巷今已不存,但陈独秀住过的地方也并非无迹可寻,今太平沙西面、泰康路西段南侧尚有回龙直街、回龙上街、回龙下街,正是陈独秀当年所居回龙里的附近。清代时,这里一带是沙洲,还有一座回龙桥,这里的“回龙”街名皆因此桥而来。

图片

回龙路现在还有不少专营竹编藤编织品的店铺。(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摄)

青龙里:白云山水道直流演变而成

图片

现在的青龙里小区(信息时报记者 郭仲然摄)

据《越秀史稿》记载,早于清朝时期,现在的东川路一带曾是河涌纵横的郊野地。该河涌是白云山水道流经此地而成,由于这条河道的其中一小段上建有三座或一座名唤青龙桥的小桥,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青龙里。

据记载,最开始的青龙里是由5条小巷组成,在20世纪90年代时,这个地方还有青龙里、青龙里一巷、青龙里二巷、青龙里三巷等巷名。1990年广州市商业公司征迁附近平房,改建商品房小区,并命名为“青龙里小区”。到21世纪初,原青龙里就仅剩东川路南段西侧一小段位置。

图片

现在的青龙里小区(信息时报记者 郭仲然摄)

青龙坊:曾是广州城外东郊的养马场?还是与青龙里有关?

图片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藏身于环市东路后方、邻近区庄立交,道路两头均接连先烈南路的青龙坊,但谈及它得名的由来,可能很多人都说不上来。

翻查广州的历史,呈U型走向的青龙坊早于清代时的广州地图就已清晰可见,现今华泰宾馆所处的位置在当时名叫“白灰牛”的小岗丘,青龙坊则是环绕着这片山岗的羊肠小道。据附近的老街坊介绍,青龙坊与附近的区庄村、犀牛尾村、永福村、永泰村等相似,在当时都属于广州近郊的村落。

至于为什么会叫做青龙坊,有一说法是这片地区在古时曾有过养马的历史。清初,清兵南下攻入广州后带来了近万匹战马,广州城十五公里内外的庐舍、土地都被圈成养马地。后因扰民太甚,遂将养马地迁至城外东郊一片,有指青龙坊也是其中之一。

养马的地方,那为什么又叫做“龙”呢?据古书记载,古人常把马比作龙,“马八尺以上为龙”,主要是因其矫健奔腾的样子与龙腾飞的样子有相似之处。

还有一个可能,通过翻查古今地名书籍发现,用青龙作为地名的,大多与其曾经出现或一直拥有的水路相关,清水蜿蜒而过,就像青龙腾空而起。再者前文就提及,距离青龙坊不远处,也就是当前的东川路上,在清代时曾是河涌纵横的郊野地,并出现了青龙桥和青龙里的地名,按今天白云山东濠涌水势流动的推断,该水路曾途经青龙坊一带再进入青龙里也极有可能。

位于沿江西路的龙王直街和游龙坊,隐身在建设横马路的乌龙岗,地处越秀南路与湛塘路之间的镇龙下街,还有连接解放南路的龙庆街……

越秀的龙地名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也有兴趣的话,不妨来越秀逐一探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件下载

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