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读懂广州 | 百年骑楼筑老城肌理,廊下烟火延千载商脉

发布日期:2022-09-14 15:59:35 文章来源:广州越秀发布 字体大小:【 A- A A+

广州有句俗语:

“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屐”
翻开广州地图,或许你难以想象
历史上约十五平方公里的广州老城区
密密麻麻分布着近六十条骑楼街
作为一种近代商住合一的建筑
骑楼百年前在广州兴起
融合中外建筑特点
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一拍即合
与广州近代商业繁荣相伴而生
骑楼街是广州
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
见证了中国建筑文化从古代向近代、现代转型
它留着岁月的痕迹,藏着记忆和乡愁
如今被赋予新生,重焕光彩

图片

骑楼在广州人的生活中有着不轻的分量。作家梁凤莲曾说:骑楼不仅成就了广州的风貌,也成全了广州的气派格局,散淡的却又自在机巧的,日晒雨淋仍悠然信步,闲适放松却又内藏妙用,你来我往不沾不滞的,皆大欢喜能收能放的,二楼与大街相通,店铺与众生相连,表情与功能均是灵巧多样的,广州的骑楼活脱脱就有了一副活色生香的面孔。
广州骑楼源于何时何地?有人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大约于19世纪传入东南亚,后又传至中国,进入广州;也有人说是来自岭南传统的干栏式民居。据《广州市志》(卷三)所载,“骑楼”是外国券柱廊式建筑形式传入后与广东地区的特点长期融合演化而逐步发展成的一种具有岭南特征的建筑形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骑楼等岭南建筑体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当地气候环境的特殊性。广州属亚热带气候,多雨湿热。广州骑楼主要由楼顶、楼体和楼底等三段构成,楼上住人,防潮防水;一楼走廊又为行人防雨遮阳,“翻风落雨”不用愁。环境好,有人流,自然是做生意的好地方。因此,这种商住两用的骑楼与广州人的生活哲学和商业基因一拍即合,一合即旺。事实上,广州的许多老字号,早年都是从骑楼街崛起的,然后名扬海内外。

图片

1884年至1889年,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他接受了建业堂等商户的建议,结合广州城市特点,以“弭水患、兴商务”为由,连续上奏光绪皇帝,奏请在今天字码头一带兴筑120丈的堤岸,在堤岸形成的马路内建廊铺、发展商业。
张之洞在奏折中说:“修成之堤一律建筑马路以便行车,沿堤多种树木以荫行人,马路以内通修铺廊,以便商民交易,铺廊以内广修行栈,鳞列栉比。”
这种“马路-铺廊-行栈”的街道模式,被认为是广州骑楼的雏形。不过,1889年,张之洞便调任湖广总督,离开了广州,他筑堤建铺廊的设想也一再拖延。然而,广州人一旦认定的事情,即使有困难也要干。1914年,广州长堤竣工,这条位于珠江北岸,东起今东川路附近,西至黄沙的江堤全部由花岗岩筑成。堤上宽阔的马路从广州城外横穿而过,一端通往广九铁路,一端连接粤汉铁路黄沙站。这为后来大规模修建骑楼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图片

民国初年的广州,大家都希望能建设一个新城市,特别是有海外留学或生活背景的青年人。而当时广州城的面貌已经没有了十三行时期外销画中的美丽。城区内街道狭小弯曲,除惠爱大街(今中山路)等少数主街有五六米宽外,其他小街小巷非常拥挤。从交通、商业、卫生等方面考虑,当时的官、商都提倡首要改造旧城,倡筑马路、建骑楼、兴商业。
真正意义上的广州骑楼,最初以“有脚骑楼”的称谓出现于191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实施细则》中,当时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新建铺屋,都要留出八尺宽的位置,建造“有脚骑楼”,以作步道之用,不得私自占用。西堤二马路等沿街部分骑楼就是依照此规修建的。
从1918年起,当时的广州官方制定大量快速推广骑楼的措施,如在计划建设骑楼的马路两旁,重新建铺时必须兴建骑楼。一场轰轰烈烈的筑路建楼行动就这样开始了,很快就建起了今中山四路、北京路、文德路等城市干道以及沿街骑楼。太平南路、盘福路、大德路、西濠二马路、小北路等马路以及沿街骑楼也相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图片

图片

随着军阀混战结束,广州财力也大为好转,不再鼓励建骑楼。在1933年《广州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中明确规定白云路、广卫路、多宝路、应元路等都不准再建骑楼。给出的理由有“人行路太窄”“马路不宽”等。随后虽有零星骑楼建设,再没有大规模连片骑楼街出现。1937年夏天,爱群大酒店在长堤建成开业。不久,广州就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一段和平建设的年代结束了。
至此,广州骑楼的建设大致完成。

图片

20世纪初,广州骑楼从兴建到基本定型,仅仅20年左右,大致建成了以今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的骑楼街,当时总长40多公里,风格各异、兼容并包,构成了广州旧城肌理的骨架,反映了20世纪初广州城市的发展状态,也是建筑文化从古代向近代、现代转型道路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

图片

百年广州骑楼传承着千年古城的商都基因,尤以人民南长堤、北京路、上下九恩宁路以及南华同福路等四大骑楼群最为突出。

图片

1914年,广州长堤全线竣工,便利的交通很快带旺了这一带。同年,先施环球货品粤行在长堤开张,成为内地首家现代化百货公司。其附属公司东亚大酒店是当时广州最著名的旅店之一。立于长堤大马路骑楼群的石碑显示,东亚大酒店为当时广州规模较大的酒店,其第七层天台设有花园,有“百粤之冠”的美誉和“不夜天”之称。

图片

位于今长堤大马路与人民南路交会处、修建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嘉南堂也非常有气势。嘉南堂包括三栋建筑,其中南楼就是今新华大酒店,楼顶设有礼堂和天台花园,192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学院在此创办,是我国第一所培训工人运动干部的高等院校;新华大酒店旁边是有“南华第一楼”之称的新亚大酒店。该骑楼最初设计为写字楼,后改为新亚大酒店。
外墙立面长长的拱形窗与垂直线条,充满哥特式装饰意味;两侧发券却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底层高五余米、宽约四米的行人通道,完全突破了当时普通骑楼尺度的标准,堪称豪华骑楼空间。这组建筑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设计,杨锡宗也是当时广州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的设计者。

图片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广州长堤一带已是寸土寸金。此时,海珠石被填埋后,修筑了约1160米长的新堤大马路(今沿江西路),并在海珠岛与长堤大马路之间的河滩上填出一块平地,叫新填地。1934年,爱国华侨陈卓平把爱群大厦建在新填地西端靠近太平南路的三角形地带。三年之后,爱群大厦建成,高64米、共15层,既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又保留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此后30年,爱群大厦雄踞广州第一高楼之位,如一艘巨轮,乘风破浪。
长堤这一带的商业在摩天骑楼中迅速崛起,成为广州近代第一个CBD。

长堤一带,海关、银行、保险、酒店、百货、食府、茶楼、戏院林立,有孙中山创立的中央银行、陈济棠时期创办的广州市立银行,也有“广州四大酒家之首”的大三元酒家、“内地首家现代百货”之称的先施公司,还有“广州戏院之冠”的海珠大戏院,盛极一时的瑞如茶楼……长堤骑楼最大的特点就是楼层高、有气魄;繁荣的商业和服务也偏向高端,引领了岭南大半个世纪的商业时尚。

图片

长堤与北京路相连。北京路是广州古城千年未变的中轴线,清代时由北至南依次是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和永清街,1920年扩建马路,统一命名为永汉路。后来改为北京路。

图片

北京路一直是商业昌盛之地。与其相连的中山四路上,1913年在这一带创建的李占记钟表首饰商行至今还很活跃。1919年建成的中山五路也是重要商业区,沿路有百货商店、永跃眼镜店、艳芳照相馆、惠如茶楼等。
以北京路为主,涵盖了附近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德政路、文明路、泰康路、万福路、东华路等的骑楼群,堪称当时广州最大片的骑楼群,也是繁荣的商业中心。
今天的中山四、五、六路一带,繁盛时期有上百家老字号,致美斋酱园、三多轩、新华电影院,还有售卖绫罗绸缎、西装革履、胭脂水粉、毛巾雨伞等包罗万有的商铺……购物、娱乐、餐饮一应俱全,热闹非凡。
老广州流传过一句话:“不到大新,等于没来过广州。”这个“大新”到底是哪里?都在广州骑楼里:一个在北京路骑楼群,一个在长堤骑楼群。1914年,侨商蔡昌、蔡兴两兄弟在今北京路上创办了大新公司,4年后又在西堤开了一家分店。根据广州古城位置,北京路大新公司叫“城内大新”,即现在的新大新;西堤大新叫“城外大新”,也就是今天的南方大厦。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的地方拥有两座新大新,足见这一带商业的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路骑楼街的商业地位仍无人能撼动。据老一辈广州人回忆,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门口时,一眼望过去,骑楼密密麻麻,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这里不仅是广州骑楼文化的明珠,更是当时广州商业的缩影。

图片

说起广州步行街,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北京路和上下九,这两个地方都是广州骑楼商业繁荣之地。从上下九沿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路,再折回到人民中路,便连成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西关骑楼环。
“广州怀旧在西关,西关记忆在上下九”。“上下九”是上九路和下九路的习惯叫法,也叫上九甫和下九甫,上下九是广州最有影响的商业街之一。自清末民初以来,它就一直处于荔湾的商业中心地带。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下九开始兴建骑楼,狭窄的街道也被扩筑成宽17米的马路。百货业、饮食业、金银业纷纷进驻,把这里的商业推上了一个台阶,愈显繁荣。
如今,上下九老街小巷的骑楼汇集了众多老字号,南信双皮奶、皇上皇腊肠、百年饼家莲香楼、老牌粤菜陶陶居和广州酒家等,广州人最喜爱的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

图片

谈及广州骑楼老街,很少有人能想到“河南”。其实,“河南”也藏有三条风格独特的骑楼老街,它们分别是同福路、南华路和洪德路骑楼街。这些骑楼街组成了“河南”最早的商业区。
广州人口中的“河南”指的是珠江以南的地方。清代人口激增,“河南”四周环水,又近河北商业中心,许多富商纷纷在此兴建园林别墅,其中以十三行巨富潘氏和伍氏所建的潘家花园和万松园最为有名。至清末,在这一带建造的私家花园大大小小达数十处之多。如玉带般的漱珠涌流经此地,沿岸酒肆鳞次栉比,画艇多如过江之鲫。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广州筑路建骑楼的行动“跨过”珠江,南华路、同福路、洪德路等主干道得以修筑,并依路建起骑楼。
2019年1月,广州市发布《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利用规划》,这是广州首个针对骑楼街保护的法定规划。规划首次明确了广州骑楼的“家底”,确定北京路等60条道路的全部或局部作为骑楼街规划范围,传统骑楼街总长度达26.5公里,涉及骑楼建筑总数多达3886栋。规划提出,要保护广州骑楼街“一环三带,四片十街”的传统格局。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古街古城古建筑在传承与活化中相继变身网红店、创意空间、咖啡店、时尚美食店、民宿、博物馆、涂鸦墙……新业态让老城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相关文件下载

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