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读懂广州丨书院荟萃群贤毕至,岭南文脉绵延赓续

发布日期:2022-10-13 14:14:10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广州越秀发布 字体大小:【 A- A A+

书院

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

有别于官学的另一个教育系统

它集藏书、修书、读书为一体

既是教育场所

又是研究学术、普及文化、

宣扬教化的重要阵地

广州书院始于南宋,兴盛于明代

在晚清达到了高峰

书院数量居全国首位

历代文人学者开馆授徒,薪火相传

才有明、清岭南文化闻名天下

让广州文脉千年传承不绝

图片

流水井牌坊

源于南宋
南宋广州有多家书院,唯玉岩书院留存至今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但那时的书院并不是学校。718年唐玄宗在洛阳创建的丽正书院号称中国第一所官方书院,就是一所修书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

图片

玉岩书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而说起岭南“书院”的文脉渊源,出自广东的东汉经学家陈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被誉为“岭海儒宗”,首开岭南人办学之风,当时广州有两处早期岭南“书院”,具有后世书院的雏形。

禺山书院紧邻广府学宫,为最早有史可载之书院

北宋年间,广府学宫始建,被誉为“岭南第一儒林”。从宋代开始,以广州府学为发轫,办学之风吹遍岭南,大量私学涌现。人们意识到,官学这个与科举配套的人才选拔机构,并不足以兴文教,还要有另一套系统,在名师大儒的主持下,通过讲学启智,传授治术,教养人才,才能裨补官学“课而不教”之不足。

图片

濂溪遗址

南宋期间,广州至少有四所书院,即禺山书院、番山书院、萝坑精舍(即玉岩书院)、濂溪书院。如果再加上建院时间尚存疑的菊坡书院,则起码有五所。

图片

玉岩书院(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凯坤、栾晓森、王文宇、钟家璇 摄)

据志书记载,禺山书院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是广州第一所有文字记载的书院。禺山书院有此声名,也反映出主办者的慧眼:向南400米是广府学宫,向东500米是番禺学宫,形成广州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文教区。禺山书院原址约在今广州城隍庙西侧,历宋、元、明三朝,毁于明末。

图片

盛于明清
规模渐达顶峰,构成层级书院教育网络

1733年,清廷给全国23所书院各赐金一千两。由两广总督赵宏灿等捐建、创办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粤秀书院享此殊荣。因为官方的大力支持,粤秀书院迅速成为全省文化教育重心。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清代两广参加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日渐增多,广东贡院共计选拔7000多名举人,广州书院建设规模逐渐达到历史顶峰,数量位居全国之首。当时的广东提督学政署(位于今越秀区药洲遗址)主管全省文教,职能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提督学政署周边(今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分布了三个学宫、五所省级书院、一所府级书院、两所县级书院以及大量的民间宗族书院,构成了一个层级书院教育网络。

图片

今粤秀书院

其中,有的是官办的;有的是“私营”的;有的聘请大儒讲课;有的不过为宗族子弟进城赶考提供一个歇脚与温习功课的地方……不过,就算书院的名堂再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围着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转,期盼走出几个“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场赢家。

中国早期书院追求山野林泉幽胜之地。书院的主讲不称“院长”,而称“山长”“洞主”。清代广州书院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如果我们纵览清代广州书院的格局,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清代广州官办书院主要分布在今越秀山和中山路一带。

商人出资办书院,越华书院跻身三大省级书院

在清代书院大发展的潮流中,官方力量和社会力量都很活跃,特别是资财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商贾云集的广州西关,状元梁耀枢、榜眼谭宗浚、探花李文田的府邸与当时十三行大富商隔巷而望。商人地位低下,出资兴办书院,热盼子弟中举。在广州著名书院中,越华书院是最具代表性的此类书院,其兴衰也与此密切相关。

康熙六十年(1721年),广东设立商籍学额,专为盐商子弟入试科举。越华书院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盐运使范时纪和众盐商集资购宅创建,以培育“处则抱真学问,出则有真经济”的真人才为教育目标。开办之后,历任督、抚以及名师大儒轮番在此讲课,书院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与附近的粤秀书院及肇庆的端溪书院齐名,成为广东三大省级书院之一。

最初入学之30人均出自盐商之家,之后,越华书院的招收对象开放为商民两者。招生考试是在今文明路一带的贡院里进行的。从早晨6时开始,得整整考足一天,到傍晚6时考生才能离场。按照考试成绩不同,书院学生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正课生,不但食宿全免,每年还有20多两银子的生活补贴(当时称为膏火银),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成绩次一等的称为外课生,也是食宿全免,每个月有10两银子的补贴;成绩最差的相当于旁听生,既没生活补贴,也没有免费吃住。

鸦片战争后,越华书院大不如前。其地位渐被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取代。1903年,越华书院废止,校舍改由广州府立中学堂使用,今日越华路附近广中路的地名即由此而来。20世纪30年代,官方在这里开修马路,顺理成章命名为越华路。

数百家宗祠书院成奇观,形成罕见书院群

清朝中后期,省内各宗族纷纷在省城建造宗祠书院,作为本族子弟或合族子弟进修、应试之所。“龙藏流水井,马站清水桥”,这副对联巧妙地镶嵌了教育路附近的几个地名:龙藏街,流水井,大、小马站……这几条街巷组成的约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云集了数百家以姓氏命名的书院,形成了全国罕见的书院群。

图片

庐江书院

位于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岭南金融博物馆馆址就是当年的庐江书院,又称何家祠。合族祠“书院”中最负盛名者要数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氏书院虽然不能算是读书课试的宗族学校,但创办者极其重视士绅之身份,从书院悬挂的对联里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劝谕、鼓舞族内子弟发奋读书的气氛。”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说。

宗祠书院“既是祠堂又是书院”,带有更多宗族互助的朴素愿望,同时也与广州发达的商业网络、商业精神息息相关。

图片

近代革新
万木草堂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

1891年,康有为租用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长兴里3号的邱氏书室创办长兴学舍,后因以树木喻人,培养大量维新人才,学舍更名为万木草堂,被视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

图片

万木草堂

康有为将办学当成革新的一种形式,自立规程和教学内容。在招生上,万木草堂不采用入学考试,而是通过康有为逐一面试,对求学者的志气、品格、学问等进行甄别,判断其有志于追随维新事业后,方收入门下。

30多岁的康有为总是挺着脊背坐在讲堂上铿锵讲学,讲学时没有课本,不写讲义,讲台上除了茶壶茶杯,别无他物。他亲手制定了《长兴学记》作为校规,分“学纲”“学科”“科外学科”三方面,从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引导学生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并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尝试作新的评述,逐渐形成万木草堂特有的优良学风,即关心时事、独立思考和互相启发。在体育方面,康有为也有所创新。他把体育与习礼结合起来,还举行兵操和射击练习。万木草堂的教学管理模式名为“学长制”,由康有为挑选学生担任学长,组织学习以及日常事务管理,可谓学生自治管理的雏形。

图片

万木草堂

可以说,万木草堂是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作用的教育机构形态。从这里走出去的梁启超、韩文举、徐勤、麦孟华、龙泽厚、叶觉迈等,后来都成长为维新运动的健将。“这一新学派的崛起,对中国学术文化的推动力,其流风遗韵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文风。”有研究者这样感叹。

图片

今日余香
书院变身校园育新蕾,依然继承古书院精神

1903年,广雅书院改为两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广东省第一中学,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校长,他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字。1935年,学校更名为广东省立广雅中学。今天,广雅中学是全省中学中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匏安、李耀先、谭天度等都曾就读于广雅中学,广雅中学也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更被誉为 “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图片

广雅中学内古色古香的冠冕楼,是广雅书院遗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如今,广雅中学依然倡导“广者大也,雅者正也”的教书育人理念。校园里保存着张之洞书《许君说文解字序》、吴大澄书《郑君六艺论》、李文田书《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汪鸣銮书《程子四箴》《广雅书院学规》等清代碑刻,诉说着这所名校的故事。

1947年,广州市第二中学复办时迁入学海堂书院、菊坡精舍与应元书院旧址办学。应元书院的位置就在今市二中校园。市二中正门的登山梯级正是当年应元书院从大门至乐育堂梯级的遗制。

昔日的豫章书院是广东各县罗姓族人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的邸舍。豫章书院的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真光中学校舍的一部分,也曾用作教师宿舍。2002年,豫章书院建筑经过修葺后,变身学校的图书馆。负责老师涂瑞霞说,书院变身“最美图书馆”,延续着昔日的文教功能,也培育出新的花蕾。

除了豫章书院,位于解放中路东侧的师好巷周边有众多祠堂书院,道南书院、三槐书院、文昌祠书院……如今,这里依旧校园环绕,书香浓浓。

书院里边开起博物馆,清雅诗韵再现越秀山

位于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庐江书院如今变身金融文化新阵地——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博物馆。穿行在展厅中,时时可见阳光从天井中洒下,连通各处的廊庑延伸出精巧变化的行进线。置身其中,与外面喧嚣的北京路仿若两个天地。

图片

庐江书院

陈氏书院至今得以完好保留,不但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还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人们观赏广东民间手工艺品最佳的集中地之一,几乎收藏了广东民间手工艺品的整个谱系。

万木草堂作为清末维新运动的思想发源地之一,在建构起独特的学术、文化生态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记忆,为广州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2019年10月,万木草堂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万木草堂

今天,万木草堂已经成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旅游线路的第一站,与城隍庙、南越国宫署遗址、老字号一条街、千年古道、拱北楼遗址、大佛寺、西汉水闸、药洲、庐江书院等景点整合、串联成“S”形的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精品旅游路线。

绿意盎然的越秀山上又挂起了“粤秀书院”的门牌。黄瓦飞檐下是清雅的小院与莲池。院长瞿汇泉与几位合作者于2013年7月复建粤秀书院,这也是广东省民政厅首家批复成立的书院。他告诉记者,书院先后举办了1000多场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及课程。“这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品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发挥它的文化精神,传承文脉,弘扬文风,当是我们的责任。”

图片

今粤秀书院

牌坊悄藏昔日盛景,十里梅林可闻墨香

穿过流水井牌坊,走进广州书院文化街,会看到几座古色古香的书院牌坊。流水井,大、小马站一带现存的书院有7间,包括流水井两侧的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小马站的濂溪书院、见大书院、曾家祠,起义路青云书院。麻石街道、错落的典雅老屋与门匾上印刻的“书院”字迹为古朴的街巷增添了几分书香。

图片

流水井牌坊

大部分书院如今已物是人非,唯有门匾上的斑驳字迹与断续的麻石墙角诉说着往日故事。考亭书院现存建筑仅余奎楼,大门建在奎楼下,门上石扁刻有“考亭书院”四字,与现存建阳的宋理宗所书“考亭书院”石坊(明代嘉靖年间建)字迹相同。门檐后是奎楼,三楼有耳窗,窗上小石碑刻有“奎阁”二字,取意中魁入(内)阁。

图片

考亭书院

玉岩书院所在的萝峰山下就是“十里梅花浑似雪”的萝岗香雪公园。一座书院,十里梅林,两者相得益彰。古时众多文人雅士慕名而来,韩愈、朱熹、海瑞、郑板桥等都留下墨宝,值得后人细细玩味。

2016年,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在增城南香山东南麓的半山腰挖掘出湛若水在家乡所建的莲花书院(即文献记载的莲洞书院)遗址。对莲花书院遗址开展保护利用的相关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不久的将来,公众将有机会走进这座明代岭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书院遗址。

书院作为一种活态化的文化形态

日益融入现代教育

书院往事已远

但文教之风依然吹拂羊城

在越秀山麓、在博物馆、

在校园、在图书馆

岭南文脉传承不绝


    相关文件下载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