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全市第1,全省第9
发布日期:2023-05-24 17:57:34 文章来源:越秀区文广旅体局 字体大小:【 A- A A+ 】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年度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越秀区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9!是广州市唯一入选前十的区。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织开展,评价体系涵盖公共文化投入、设施、队伍、产品和服务、改革创新等方面的33个指标,是反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评估。
近年来,越秀区着力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强区建设,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为广州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提供了越秀样本。
越秀作为公共文化服务“C位担当”究竟凭什么脱颖而出?公共文化服务强在哪?现在带你划重点。
=
01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以“融合-创新-共享”为驱动,构建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融汇省、市和社会文化资源,构建五级服务网络,形成了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密度最高、最齐全、最便利的“10分钟文化圈”,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18个街道文化站均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北京街广府文化会馆成为广州首批“最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全区222个社区均建有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广东省广府文化(越秀)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
北京街文化站广府文化会馆
02 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化
强化广府文化品牌打造,彰显越秀文化风貌,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目标,创新打造“兰缘盛荟”文化旅游艺术周系列活动,持续推进“广府味·幸福年”广府文化系列活动、迎春花市、广府庙会、红色研学季、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广州爵士音乐节、诗享越秀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兰缘盛荟
历年二沙岛户外音乐季
03 社区文化活动特色化
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目标,深入挖掘街道文化特色,培育梅花文化节、金雁文化艺术节、街坊文化节、民族民俗文化节、客家山歌等40个特色文化项目,充分展现街道、社区文化特色,大大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梅花文化节 图源:微社区e家通
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开展“公共文化补短板”建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更新改造,建成图书馆“百馆之区”。
04 文化服务规划标准化
以越秀区创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标准化,发布实施54项基本公共服务工作标准。
其中,《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建设和服务规范》成为广州市地方标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智慧服务云平台服务规范》、《地方文献普查和征集工作规范》作为团体标准发布实施,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有力引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焕发新活力。
01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每年将文化惠民纳入区十件民生实事加以落实。
年均举办社区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惠及群众400万人次;
持续开展免费艺术培训,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全区各街道建立文艺团队331个,涵盖书画、摄影、舞蹈、合唱等,为居民群众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提供差异化文化服务和高质量文化供给。
02 建设越秀文化云数字平台
建成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越秀文化云”,拥有资讯、场馆、活动培训、团队机构、数字资源、文创商城等功能板块,整合运营,共建共享,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撬动文化机构、企业、文艺团队资源,打造社区文化地图。
截至目前,越秀文化云发布文化场馆115个,入驻文艺团队230个、文化机构53个,提供400门文化慕课资源,平台年访问量200万人次,实现市、区、街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互联互通。
03 加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更简单便捷体验,推出全国首个由公共图书馆打造的越秀文旅全景VR沉浸式体验项目“云游·阅图”;
开发“广府文化月”“情满越秀·悦赏诗词”等多个特色应用场景模型;
移动智慧图书馆、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共享数据库”、小程序“越图之声”陆续上线;
成功建设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史迹点AR数字博物馆,实现红色革命遗址线上参观、远程瞻仰。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广州起义纪念馆
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还获评广东省2022年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应用十大典型案例,越秀区创新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元宇宙”模式获评2022年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01 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活化利用
在全市先行先试,出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暂行办法,对万木草堂、东平大押、高剑父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等场馆进行“活化”利用。
万木草堂活化利用入选国家文物局示范案例;
逵园、东平大押保护利用项目入选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打造成首个“微型军事博物馆”,被评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万木草堂
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
通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02 推进多元文艺志愿服务
创建越秀区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聚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书画等各类艺术团队30多支,文艺骨干1000多人。
提供个性化扶持和培育服务。目前已孵化出广府歌剧沙龙、周末剧场、古诗吟诵等10多个公共文化品牌项目,广州鳟鱼歌剧团、广汉会风雅颂艺术团等多个团队,大力推进多元化的文化志愿服务,基地团队多次获得“广州市优秀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及“广州优秀文旅志愿者服务团队”称号,实现对公共文化的反哺。
03 繁荣文艺创作锤炼时代精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挖越秀文化内涵,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先后创排红色话剧《执信女生》、沉浸式戏剧《虹》、喜迎党的二十大歌曲《第二十次重逢》,音乐小品剧《温暖的港湾》入选“戏剧中国”首届全国小戏小品优秀剧目。近3年创作的文艺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9个、省级奖项9个、市级奖项100余个。
相关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