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政府网
关注·广州越秀发布
微信公众号
主办单位:
广州市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智慧越秀VR旅游平台
网站大数据分析平台
“随心享”定制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促减量越秀各社区频出实招

发布日期:2020-12-01 14:11:50 文章来源: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 字体大小:【 A- A A+

越秀区是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面积33.8平方公里,约55万户居民,户籍人口120万,流动人口50-70万。辖内共有18个街道办事处,含 222个居民社区。在垃圾分类方面,越秀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交出这样一张“成绩单”:


今年1-10月,全区生活垃圾总量52.17万吨,填埋焚烧量31.43万吨,分类厨余垃圾4.22万吨,废木材4875吨,废玻璃2728吨,废衣物126吨,高值可回收物15.74万吨,回收利用率为39.75%,回收利用率、垃圾减量率位居广州市前列。2017年至2019年,越秀区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垃圾总量减量、填埋焚烧量减量、餐厨垃圾分类量的生活垃圾分类“三大”关键指标,市奖励返还越秀区生活垃圾处理费2639万元,在全市阶梯式计量结算考核中位列第一名。


据悉,越秀区从2010年就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经过近10年的探索,形成了生活垃圾精准分类、精准处理、精准利用 “三个精准”的越秀做法及垃圾分类“居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越秀区459个党政机关、驻穗部队团级以上机关、4157个企事业单位、212个非物管小区、468个物管小区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100%。


记者实地走访各个社区,了解垃圾分类处理促减量,越秀各社区屡出奇招。


亮点一:广九社区:脏臭垃圾屋 升级成景点

广九社区因1911年建于此的广九火车站而得名,社区面积 0.128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326户,5379人。2019年广九社区获评广州市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广九社区在推行垃圾分类中主要采取“定时定点+误时定点”分类投放的方法,着重提高居民群众的分类投放意识,从源头做好分类和减量。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二次分拣、大件杂物回收、玻璃回收等工作上颇有成效,形成特色。垃圾分类工作亦取得了喜人成就:白云街广九社区在2019年创建广州市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的600个社区当中验收成绩排名第一,白云街获评“优+单位”。


记者注意到,在白云路上海有一座垃圾分类屋,据介绍,这是由环卫工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而成的,其中的砖块和瓷砖等建筑材料80%都是回收旧物循环再使用。


“这个垃圾屋原来是个垃圾中转点,存在脏臭、滋生蚊虫等问题,周边居民有意见和投诉,我们通过改造提升,把其改为垃圾分类投放误时点和垃圾分类回收转运站,并加强管理,有效消除脏臭等问题,又方便了居民群众。得到了周边居民群众的点赞,有的居民说垃圾分类点变成了景点,真是新时尚。”白云街环卫站工作人员介绍。


这个垃圾屋内有垃圾分类误时投放桶,方便周边居民群众在定时点垃圾桶撤掉后投放使用,服务周边约600户居民。同时,这里还设有酵素制作点,利用居民分类投放的菜叶果皮等垃圾制作,有清洁除臭的功能,是越秀区垃圾分类办创新发明的一个有机环保新产品。


记者在走进走近白云街广九社区,只见街巷道路崭新整洁,两旁树木郁郁葱葱,社区广场、小区环境容貌焕新,垃圾分类的文化宣传氛围明显: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卡通吉祥物“木棉花开”树立在广场上,广九铁路文化广场的舞台及LED显示屏、宣传墙,都播放了垃圾分类的口号,美化环境之余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近年来广九社区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方法,形成了“党建引领、四方共建、人人参与”的新模式。一是党建引领。按照区委要求,街道和社区都成立垃圾分类领导小组,书记担任组长,垃圾分类是书记项目。各级党组织带头,党员作示范,引领推动垃圾分类深入开展。二是四方共建。推动垃圾分类深化进行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居民、社会,我们积极组建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协商委员会,发动各方积极参与,做到垃圾分类在政府机关、机团单位、楼宇企业、居民小区四个全覆盖,全面推行六个100%(楼道撤桶100%、桶点规范化建设100%、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100%、站桶指导垃圾准确分类100%、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100%、居民知晓率100%。三是人人参与。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推广、教育培训、指导引导活动,并加大考核、监督和执法力度,提升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形成人人参与良好局面。


亮点二:东山湖公园:落叶变资源,树叶能换钱

秋冬季节,满地的落叶成为困扰环卫工人和公园管理者的难题……


但在越秀区东山湖公园,公园内随处可见分类垃圾桶。清洁员挂桶作业,右边挂上去的桶专门回收落叶。


挂桶、升起、开机……记者跟着清洁员来到一个树叶垃圾粉碎处理站,只见清洁员几步操作,垃圾桶里的落叶就倾倒到处理机里,处理机的另一头“吐”出粉末状物质。


“处理后的落叶一部分将被作为公园的种植花木肥料,另一部分将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分发给市民作为室内外植物无土栽培肥料,还可以卖给发电厂作燃料。”陈小龙算了一笔账:仅东山湖公园每天的落叶大约7桶,落叶的季节高达数十桶。3桶落叶经过粉碎变成1桶,处理后的粉碎物一桶重约100公斤,东山湖公园每天产生粉碎物约250公斤。粉碎物卖给生物质发电厂每吨可获利15元,东山湖公园一天就可获利70元。


此外,原本每桶树叶要向属地街道环卫站上交清运费14.5元,通过粉碎省去清运费300元/车。公园每天可获利140元。他表示,按照东山湖公园每天平均数据,每个月收入可达数千元。


亮点三:新河浦社区:餐厨垃圾制成环保酵素“变废为宝”

“将1份糖、3份鲜垃圾(蔬菜叶、水果皮等)加10份水放入容器内,关紧瓶口发酵3个月,可以广泛应用于去油污、洁厕、除臭、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环保酵素便随之形成。”对于生活在东山街新河浦的居民们来说,环保酵素的出现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据了解,新河浦社区现有常住人口6000余人,常住居民近1500户,居民平日里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置成为社区长期面临的问题。近年来,社区通过构建“街道+居委+志愿者+党建”多方协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动员体系,推动了环保酵素制作、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垃圾回收等多项措施的实行,社区整体环境变得焕然一新。


据了解,东山街在新河浦社区打造了生态文明小苑,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阵地,设置的酵素制作中心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创新项目。主要通过把菜头菜尾果皮果核等新鲜垃圾制作成环保酵素,变废为宝,达到餐厨垃圾减量的目的。2016年10月,东山街在新河浦社区成立了酵素推广小组,收集居民的瓜果蔬菜等材料制作酵素,成功制作酵素5桶。2017年,将制作的酵素免费派发居民使用,由于酵素用途广泛,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在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带领下,街坊们纷纷参与进来,把新鲜的果皮和菜叶等废弃餐厨收集起来制作环保酵素。


据了解,环保酵素有分解、催化、重组的功能,在家居运用上能减少餐厨垃圾,变废为宝,还可以运用在家庭清洁、除菌、个人护理等方面,对环保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今,社区内有近50户居民学会了制作环保酵素,并自主地在家动手制作环保酵素使用。平日里,社区居民们还会聚集一起制作酵素,制作出来的成品,一部分留给居民使用,剩下的大部分用作清除公共厕所异味的工具,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和使用,制作“环保酵素”已经成为新河浦社区的一个品牌活动。由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环保酵素推广中心,吸引了省内外各单位人员前来参观学习。2020年收集年桔1.5吨,新河浦社区召集居民收集年桔制作酵素26桶,社区互助会收集年桔制作酵素约5桶。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将制作而成的环保酵素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亮点四:都府社区:开放型社区居民垃圾分类观念成熟

11月27日早上,在广州市越秀区都府社区定时投放点,记者看到不少居民提着垃圾,有的将垃圾倒入“可回收垃圾”里面,有的将垃圾倒入“厨余垃圾”里面……不同种类的垃圾,被居民分类投放在智能回收箱里面。最后,居民们走到旁边的洗手池将手洗干净。


据悉,都府社区是全市起步最早的垃圾分类示范社区。2010年6月,都府社区就被确定为广州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工作。2014年都府社区率先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2017年都府社区被市固废办确定为全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2019年成为越秀区第一个引入智能分类垃圾桶的社区。


在智能分类垃圾箱门口,有居民跟记者说,“现在科技发展真快呀,我们下楼扔个垃圾都能体验到智能科技,不脏手、无异味、还有语音提示,也不会扔错了。”


2020年都府社区平均日产垃圾3.6吨(约30桶),同比减量21%左右;经分类收集和环卫工人二次分拣后每天平均分类出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0.52吨(厨余垃圾0.32吨、可回收物0.2吨),同比增加30%。


据悉,都府社区多年来认真抓住分类、回收与转运等环节不放手的经验,重点体现“三个精细”,精细分类是前提,精细处理是关键,精细利用是保障。一是狠抓分类环节。社区联合辖区学校、机团单位广泛深入宣传,环卫工人在桶点驻点监督,在居民投放不准确时加以指导,使投放准确率不断得到提高做到精细分类。二是狠抓收运处理。充分利用“袋—桶—箱—站”为一体的生活垃圾“收转链”,环卫站每天对社区产生的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及时收集、专收专运,同时开展二次分拣处理,做到垃圾应分尽分,实现减量收运。三是狠抓资源回收利用。组建街环卫站再生资源回收队,在社区公示栏公布资源回收队联系电话,开展预约上门服务,积极协助居民清理回收废旧木材、玻璃以及大件物品。


都府社区率先成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垃圾分类。成立都府社区垃圾分类联席会议,由社区辖内的垃圾分类先进单位区中医院的院长担任主任委员,会议成员均为辖区机团单位和在职党员。结合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组建在职党员垃圾分类先锋队,积极落实“三个做好”,让在职党员坚持在家里、在本单位,在本社区都做好垃圾分类。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实施社区封闭管理后,垃圾分类联席会议迅速扩展职能,快速构建起辖内机团单位、居民群众的沟通反馈平台,为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都府社区大力号召广大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定期参与垃圾分类服务。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组建由社区挂点领导、在职党员、社工和热心的居民群众组成的垃圾分类网格宣讲团,以网格为单位设置垃圾分类设施,通过入户宣传、上门指导、站桶督导等方式,走街串巷宣传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工作在网格管理中做实做细。每月积极组织居民群众参加垃圾分类全民日活动,通过垃圾分类小游戏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发挥北京街坊同声同气平台、北京街微社区e家通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社区宣传栏等宣传作用,定期更新垃圾分类宣传主题内容,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越秀区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据悉,越秀区从2013年开始探索实践“楼道撤桶、定时投放”分类模式,并不断总结完善推广,逐步形成了居民破袋投放厨余垃圾,政府提供洗手消毒服务的分类体验模式,实现环境卫生、监督成本、便民投放3个最大公约数的垃圾分类效果。至2019年9月,全区全面完成楼道撤桶。截至2020年10月,全区共计设置垃圾投放点1102个(定时点683个、误时点419个),100%达到“五个一” 标准(分类指引、硬底化、洗手设备、照明设备、遮雨棚)。


越秀区坚持党政机关带头。越秀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垃圾分类工作写进区委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纳入机关绩效考核内容。全区459个党政机关、4157个企事业单位全部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100%。根据党政机关必须做到、做好、做示范的工作原则,落实“经典四步骤”措施(制度管理、硬件配置、宣传培训、监督检查),全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了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被动分类到主动分类的意识转变,并将垃圾分类意识带回家庭、带入社区,以此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抓实社区分类源头。社区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和基础。越秀区坚持党建引领,区委、街道、社区“三级书记”亲自挂帅,各级“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书记要把垃圾分类工作组织实施情况写进每年个人述职总结。全区18个街道和222个社区均建立了垃圾分类联席调度会议制度,打破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困局。充分发挥回社区报道党员作用,全区共计3.7万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道参与垃圾分类,有力推进和保障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越秀区建立“三套体系”:一是利益体系。越秀区创新融合广州市“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生态补偿办法”“低值可回收物购买服务管理办法”三项经济激励配套政策,开发推广“鸥燕” 社区服务平台,在街道组建街道环卫站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解决资源回收最后一公里短板。全区设置资源回收站18间,废玻璃回收板房28间,废木材收集点26个,智能旧衣(旧书报)回收箱400个,在便民服务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反哺街道环卫事业。近2年已分类出低值可回收物2.6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27 万元。对餐饮垃圾实行全链条管控,2019 年,共收运餐饮垃圾5.3万吨,为街道环卫站增收768.5万元。二是收运体系。进一步优化全区40条收运线路安排,配齐分类收运车辆,强化人员培训、建立专项台账,做到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桶车同色,并加强对收运秩序的检查,坚决杜绝混收混运行为。对全区4609家餐饮单位登记造册,实行“三抓三促三增”(即:抓重点、促难点、增收量,抓收集、促规范、增服务,抓监管、促质量、增长效)和“一个协议两个合同”(即街道环卫站与餐饮单位签订《广州市绿色餐饮单位收运协议》和《餐饮垃圾清运保洁合同》,街道环卫站与广州市环境卫生机械设备厂车队签订了《餐厨垃圾收集装运服务合同》)等有效做法,将餐饮垃圾全部纳入政府收运体系,做到应收尽收。三是监督考评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定责严格处罚,要求各街道每月执法检查频次不少于辖内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单位数量的10%,不断提高执法效率,挤压违法空间,有效维护《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权威。自条例实施以来,累计检查垃圾分类单位5562家次,责令整改609宗,立案处罚280宗,罚款金额15.6万元。公开选聘生活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全区垃圾分类的社会监督。在农贸市场、物业小区、餐饮企业等重点领域建立垃圾分类负面清单制度,定期曝光反面典型,并纳入行业诚信管理。严格实施区、街、社区三级考评机制,施行暗访检查日通报、桶点改造周通报、全区排名月通报等制度,每月排名后三位的单位由分管区领导约谈单位主要领导,连续两个月排名倒数第一的进行问责,年度排名末三位的单位年度绩效降一档,为各项制度落实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文件下载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