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花言巧语!电诈“剧本杀”就是障眼法

发布日期:2023-09-15 09:11:41 文章来源:信用中国 字体大小: A- A A+

接一通陌生的电话,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上当受骗?明明是花言巧语,为什么那么容易信以为真?近段时间,跨境电诈案屡被曝光,很多人被骗的经历令人匪夷所思。但还是有不少人乐观地认为,自己防范和识别能力足够强,不可能给骗子半点可乘之机。

有清醒的防骗意识是好的,但在骗子面前是否真能守住防线,就说不好了。一系列案件表明,电诈犯是一群有着明确分工的职业骗子,他们能精准抓住普通人的心理弱点,组织有针对性的话术,配以极致耐心和情感交流,让人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掉进其预设的陷阱。反诈电影《孤注一掷》深刻解剖了被骗者的心理过程,诈骗公司头目这样总结,“那些被骗的,跟年龄、智商都无关,只因为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有此“二心”的自当引以为戒,莫再重蹈覆辙;同样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受害者并未有此“二心”,之所以防范心缴械,就是过于自信,对骗子的刁滑奸诈缺乏足够准确的认知。

身份伪装巧妙,话术环环相扣,花招不断翻新,诈骗分子成功地将一个个受害人骗到倾家荡产。受害者中,不仅有信息相对闭塞的老人、涉世未深的孩子,也包括熟悉网络的年轻人以及社会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近日,“中国科学院博士张某被骗至缅甸一年”的新闻引发关注。据介绍,张博士原以为去新加坡从事翻译工作,在跟所谓的中介联系时,经数月反复了解核实,才确定出国工作,最终还是被骗至缅甸;一名毕业于知名大学、在知名法制栏目工作过、现就职于央企的女性,同样没有经受住骗子的“考验”。她先是经“客服”介绍加入股票交流群,群中成员声称能帮其获得高额回报,还纷纷贴出投资收益的截图,诱使她在短短3天内投入170万巨额资金,直至接到反诈中心电话,才意识到遭遇理财投资诈骗。原来,“群里只有我是受害人”,其他人全是骗子。

既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丰富职场履历,按说防诈知识和意识都该在线,为什么还是失去判断力听从骗子摆布?学业或职场上的佼佼者,对诈骗从心怀警惕到深信不疑的过程,恰恰说明诈骗分子心思之缜密、布局之凶险。他们有的是时间建立用户对自己的信任感,有的是办法把用户引入逼真的剧本,有的是帮凶从角色扮演、专业讲授到软件开发撑起一整条电诈产业链。电诈职业化、专业化的操作方式,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精通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不意味着就是防诈“优等生”;既然诈骗分子深谙心理操纵术,公众就要对诈骗套路心明眼亮。可以说,对骗子的防范,再小心都不嫌多;对防诈的宣传,再唠叨都不为过。只有在平日多了解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才能将反诈理念深植大脑;就算一不小心误入骗子布下的“剧本杀”,也能识破对方角色,时刻保持冷静。毕竟,捂好自己的钱袋子,就是护好全家的安宁和幸福。

浏览次数:-
分享: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您是第 - 位访问者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联系方式

主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承办:广州市越秀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4401040001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2149652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038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