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社区办实事 优化服务显本色
——记六榕街党工委书记、街人大工委主任潘二华
来源 : 本网
发布时间 : 2015-09-02 14:17
潘二华同志是六榕街党工委书记,他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紧紧围绕区划调整、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建设、平安幸福社区创建等重点工作,推动“三问于民”,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一、坚持整风,践行群众路线,当好作风建设排头兵
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要内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着力从群众眼前事、身边事做起,扎实组织并认真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严以修身,带头密切党群关系。他积极开展“领导带学”活动,组织“十个一”(上一次学习辅导课、开展一次社区体验、当一天网格员、当一名宣传员、体验一次窗口服务、当一天接访员、为老人送一次餐、走访一次困难群众、送一本书、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二是严以律己,不断深化制度建设。他带头深入基层,听取意见和建议共227条;敞开大门查摆问题,认真剖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详细制定个人整改清单,在规定范围内公开并逐项落实整改。全面梳理现有制度,做好健全细化工作,紧扣“公务用车”、“三公”经费、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重新修订印发《六榕街制度汇编》,包括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共31项。
二、奋发有为,积极主动承担区重点工作,当好社区建设领头人
按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工作要求,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惠民实事做深、做细、做实。
一是开展“问需于民”,找准社区建设方向。他以居民的需求为第一信号,通过优化社区公共服务、专业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倒逼工作流程再造,促使街道社区的服务从过去“有什么就提供什么”,到现在“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服务方式转变。
二是开展“问计于民”,培育居民自治土壤。注重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居民自治文化土壤,成立榕树头议事自治会、居民意见咨询委员会及“百姓话事栏”等居民自治平台,开展“问计于民”活动,积极引导居民通过议事自治活动,商议社区内部事务,调解社区内部矛盾纠纷。
三是开展“问效于民”,优化社区考评指标。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最佳网格员”评选,引入第三方评价听取群众对社区服务管理成效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评选结果和意见建议作为《六榕街社区网格员绩效考核试行办法》中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是建设“网格党支部”,夯实基层基础。参考“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探索将社区支部建在网格中,不仅党员教育和服务都链接进网格,而且每名党员都被定好岗位、赋予资源、明确职责,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前,旧南海县和盘福社区已建立20个网格党支部,有9名党委(党总支)委员和6名网格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并建立社区卫士、守望相助、绿色环保等14支以党员骨干力量为主的志愿者队伍。《人民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均进行了正面采访报道。
三、以民为本,优化社区环境,当好社区安全守护人
始终坚持社会治安是社区居民幸福感的基础,着力通过治安防控力量、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等,构筑起一张“天网”、“地网”、“人网”、“信息网”交织而成的立体化社区治安防控网络,提升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一是加大技防投入。他高度重视街治安视频的建设工作,组织在全街增添一批探头,并增设“警民一键通”和“警民联系箱”,居民遇到紧急情况可实现即时报警。组织翻新改造平安志愿岗亭,添置治安巡逻自行车,实行24小时值班管理,安装IC卡门禁防盗系统近500套,维修和新建防盗铁门500多平方米,居民凭IC卡进出,并购置2000多个灭火器免费派发给社区居民。
二是加强人防建设。组织街181名社区民警、辅警、治安联防队员,负责面上的治安整体防控,定期开展巡逻,及时处置治安问题,发动社区50多名退休老党员组成“党员义务哨子巡逻队”,发现治安隐患及时上报。
2014年六榕街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3.8%,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16%。在社区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居民的社区治安满意度达97.3%。
四、谦虚为民,主动服务社群,当好社区群众贴心人
认真调研谋划社区建设方向,针对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情况,积极下社区虚心聆听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收集和梳理社区老年人群体的服务需求,着力解决好高龄独居孤寡老人的就餐、就医、居家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扩容长者公益食堂,解决“吃饭难”问题。根据高龄独居孤寡老人“买菜做饭难”的问题,他积极发动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及各界爱心人士筹集善款30多万元,顺利完成街道长者公益食堂的扩容工作。组建起一支义工送餐队,每日为行动不便或居住地较远的长者义务送餐,义工们每天风雨无阻准时将饭菜送到各位老人家中,送餐之余还细心了解老人家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并及时给予帮助。目前,食堂登记用餐长者约100人,平均每日接待60多位长者用餐,有24位“三无”孤老、“失独”老人享受免费用餐,较好地满足了社区长者的用餐需求。
二是推进“医养结合”,提供社区医疗便利。积极组织协调辖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时、定点、定人,以驻点、巡查等多种形式,进社区、上机团、入家门为老人提供医疗健康保健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每天派出专门的医护人员,定时到社区日托中心(老人饭堂)为老人做常见病诊疗、慢性病康复指导和保健教育等。
三是推进“大眼睛”项目,保障长者居家安全。针对高龄、独居、孤寡老人的居家安全,牵头协调在街道启动远程视频看护系统(又称“大眼睛”)项目,依托智慧通讯手段,为社区孤寡、独居、高龄长者安装“大眼睛”视频探头,并联通网格工作室及长者亲属,实时关注老人一举一动和居家养老安全,让长者及其家属更加安心、放心,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到位。
在潘二华的带领下,六榕街的创新实践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街道先后作为2013年创建平安广东工作推进现场会广州片区会、广州市幸福社区网格化管理现场会等重要大会的现场考察点,《南方》杂志以《六榕街,社区管理网格化再造》为题对该街网格化党建工作成效进行了详细报道。他本人也先后在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荣记二等功、荣获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