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风范
丹心一片铸忠魂
——追记河南省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纪检组长、厅机关党委书记王宏
来源 : 本网      发布时间 : 2013-12-26 00:00
  王宏走了。机关院里,再也看不到他步履匆匆的高大身影,常伴主人到夜深的灯光也不再亮起。

  8月24日,河南省纪委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原纪检组长、厅机关党委书记王宏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享年59岁。

  王宏离去两个月后,人们对他的追忆与不舍仍未淡去。人心如镜,生前的高洁,化作了身后深沉绵延的悲痛与思念。人们敬他慕他,为他几十年如一的刚直,为他永远心系事业的忠诚,为他敢碰硬的担当,为他纤尘不染的清正,为他素昧平生也要相帮的善良。

  离世前一日,他还在紧张工作。前一夜,临近21点,厅里几个部门的同志还相继接到他的电话,反复交代教育实践活动事项,嘱咐相关细节。

  这位带病履职十余年、干工作从来“不惜力”的老纪检,用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勇士之姿,实践了他的誓言:宁愿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愿倒在病床上。

  屡办大案久经磨砺的他一生都在努力践行着:无私无畏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人去了,信念长存。

  爱较真的老纪检

  “评判一个优秀纪检干部的标准,要看他是不是真的维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1985年从武警转业到地方的王宏,从事纪检工作近29年。

  29年正风肃纪对党性信念的“淬火”,炼就了王宏刚正不阿、一往无前的品格。

  他常对同事说:“评判一个优秀纪检干部的标准,要看他是不是真的维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在违法违纪面前是不是敢较真碰硬。”

  在河南省纪委办案的10余年,王宏是出了名的“铁面”。仅2001年至2006年他担任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期间,就组织查处了新乡、鹤壁、濮阳、平顶山等市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50余起,有14名厅级干部受到党纪国法严惩,不少案件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王宏经手的所有案子都办成了铁案。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没有身硬骨头,有的案子办不下来。”他曾经的同事感叹。

  后来到人事厅、人社厅,这种作风也带到了新单位。

  在河南省人社厅,王宏分管人事、纪检、党委等工作。查找、堵塞制度“漏洞”,他这双老纪检的眼睛专盯“社会上打招呼多的地方”。他认为,社会上打招呼多的地方,就是存在廉政风险的地方。

  公务员面试曾是其中之一。河南省公务员局路永初回忆,王宏一来就着力破解面试中的人为干扰问题,在他的推动下,省人社厅在全国最早制定了公务员招录面试集中命题、考官异地交流和考官考生双抽签制度。

  去年,厅里申请省级精神文明单位连创。身为厅机关党委书记的王宏又拿出了“较真”的劲头,经常戴着白手套到各处室检查卫生。机关推行文明用语,谁也想不到,王宏这个厅领导竟然翻着通讯录,挨个给各个部门的办公室打电话,查访对方接电话是否礼貌。

  有的同志,包括个别处长,因为接电话时没有说“您好”挨了批。王宏批评人不绕弯、不客气,有人觉得“小题大做”了。王宏回应:“人社部门天天和群众打交道,如果连‘您好’都不愿说,肯定事也做不好!”

  在人事工作上,这种“较真”体现出的是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在原人事厅、劳动保障厅合并中,分管人事的他调整、提拔、使用干部时不偏不倚、“先定原则后定人”,有力促进了两厅的融合。近年来,省人社厅先后调整了五六批干部,涉及干部200多人次,大家都很认可。

  王宏“较真”的背后,是一以贯之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这是熟悉王宏的人对他的共识。人社厅连续多年保持着省级文明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与王宏的敢抓、严管密不可分。

  “王宏书记总是叮嘱我们,纪检监察立规矩要严,抓落实要紧。风气好了,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不出事,少出事,才是对干部最大的关心。”驻厅纪检组监察室李四清说。

  怀揣药丸的“拼命三郎”

  “我宁愿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愿倒在病床上!”

  王宏随身携带着一个绿色小药盒,这是爱人特地为他买的。根据病情变化,里面总是装着少则六七种、多则十来种药丸。

  王宏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是十几年的心脏病人。可就是这么一个带病之身,却有着“拼命三郎”的外号。

  1992年底至2006年,他常年身先士卒工作在河南省纪委的办案一线。纪委的老同事袁航形容他是“永动机”:“一上案件,发动机一转,就停不下来。”

  他曾为了找一张关键票据,和同事们一起在40℃的酷暑天,钻进堆满了几十个麻袋票据的库房里,一查就是四五天。

  他曾在信阳牵头集中办案数月,中间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当地医院急救。刚好一点就又回到办案点,边输液边工作。

  连续作战、“连轴转”,透支着王宏的身体。2001年在濮阳办案时,王宏的心脏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同事李锋清晰地记得,那时他研究案卷时也总是口里含着速效

  救心丸,那熟悉的药味时隔多年仍然难忘。

  当年秋天,病情加重的王宏不得不到北京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告诉他,他的3支冠状动脉堵塞都在90%以上。

  手术后,王宏的四肢与胸口留下了5处10厘米以上的刀口。几乎没有休养,他又一次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这么多年来,了解王宏病情的人都能随手举出他带病工作的例子。不熟悉他的人则看不出他是个病人。作为转业军人的王宏总是挺着腰板,说话洪亮,步履匆匆。

  “总是匆匆忙忙的样子”也是儿子王晓宇打小对父亲的印象。王宏几乎从未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家里客厅摆放的一张珍贵的“全家福”,是儿子上初中后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张合影。

  2006年,王宏调到当时的河南省人事厅。爱人和儿子都暗暗期盼着,换了“战场”,他绷着的弦能稍稍松弛点。可在新的岗位,王宏依然如故。

  “王书记工作不论点,周六周日也是,似乎他总也歇不下来。”周围的工作人员都这么说。

  一个应该“养着”的病号,一个临近退休的“59岁干部”,如此强烈的事业心、奉献心从哪里来?

  “这是我的职责,干就得干好。”王宏这么向家人解释。

  他并非不晓得身体的重要,也深知妻儿的担忧。到人社厅后,王宏每天早上坚持步行一个小时到单位,用这种方法“强制锻炼”。

  坚持步行还有一个目的,他跟司机小蔡说过:“走着是累,但整个一天精神好,工作起来有劲。我这身体,不锻炼,工作根本扛不住。”

  “我宁愿倒在工作岗位上,也不愿倒在病床上!”王宏曾反复对妻子、对同事说过这样的话。

  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半年王宏需要到北京的医院去复查。但是,去年夏天,正值单位连创全省精神文明单位的关键时期,他拖到连创成功后才出行。

  今年单位体检发现,原来搭过桥的3支桥血管中有2支又堵了。医生再次催促他尽快到北京检查治疗。但此时王宏已受命负责厅教育实践活动,一忙起来,检查病情的事又被搁在了一边。

  后来北京那边也打电话催。催得急了,王宏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朋友带着他体检时拍的片子到北京给医生看。

  只是,当专家的诊断书从北京带回来时,他却已经和大家永别了。

  勇于担当显本色

  “你们只管按要求去查,责任由我来担!”

  在王宏看来,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纪检干部的本色首先是要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担当。只想着卖人情、当“老好人”干不了纪检工作。

  工作中的他总是旗帜鲜明,“你说得对,我支持你”,或是“你说得不对,不能那样办”。他还常常鼓励同志们:“有啥问题,你们只管按要求去查,批评人的话我来讲,责任由我来担!”

  人社部门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人社系统干部队伍作风如何,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作为单位的纪检组长,王宏深感责任重大。

  他大力推进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他亲自主持座谈会征求政风行风评议意见,多次深入基层检查考核,督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在正风肃纪上坚持“不手软、动真格”,这让一些作风不实的人很怕这个“黑脸包公”。

  今年5月,为了查摆人社部门自身的问题,王宏亲自带队对18个省辖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人力资源市场等窗口单位进行暗访,查纪律、查作风、查能力、查效率。

  他轻车简从来到洛阳。不打招呼、不亮身份,王宏和暗访组的同志一道,以办事群众身份深入一线。中午,就是简单地吃碗烩面;饭后,就在街角树荫下的躺椅上眯一会儿。

  用这种方式,暗访组共检查了18个省辖市的72个市级窗口单位,走访群众50余人次,向工作人员提出问题200多个。暗访结束后,存在“庸、懒、散”现象的10家单位和20余名窗口工作人员被毫不客气地逐一点名批评,1名工作人员被调离工作岗位,在全系统引起巨大震动。

  就在去世前一周,王宏还就行风建设再次要求:务必在8月底前召开一次全系统的自查自纠会。

  王宏对工作严,对自己也非常自律。

  他锻炼身体常年穿的是一双灰白色的双星牌运动鞋。时间长了,鞋底磨平了,司机小蔡多次劝他“该换了”。可他总说,还能穿呢。

  “还能穿”的还有一件已经有年头的咖啡色T恤。夏天,他总是穿着这件T恤和几件白衬衫,春秋两季则是一件蓝夹克。穿得朴素、吃得简单的王宏,身上没有丝毫“官气”。

  铁骨也有柔情时

  “凡事打个颠倒,把同志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办。”

  王宏讲原则也重人情。对百姓、对同事、对家人,他有着很温情的一面。

  2004年8月,在新乡查办案件时,一天晚饭后,王宏在办案点门口散步,碰到几个城管执法人员正在和一个瓜农撕扯,瓜农的架子车翻了,西瓜滚了一地。

  王宏见状立即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瓜农进城卖瓜,因违规设摊和执法人员起了冲突。王宏很生气,和执法人员理论起来:“老百姓不容易,辛苦几个月,种的瓜也挣不了几个钱。你们要多给他们讲道理,咋能简单粗暴执法。”说着蹲下身子把架子车扶起来,又帮着把西瓜一个个捡进车里。瓜农连声道谢,他不知道这位热心的中年人,是个让贪官怕得“绕着走”的纪检干部。

  在办案路上遇见不平之事,王宏也总会忍不住伸手管上一把。这是他刚正善良的秉性。

  接触时间长了,同事们都发现了这个“特点”。大家说,王书记是“外冷内热”,对人善着呢。

  的确,自己和家里的事情,王宏从不轻易给同事和下属说,但同事和下属谁有个啥事,王宏都记在心里,能帮就帮。

  厅里一个年轻干部做手术,术前压力很大。他得知后,叮嘱也做过同样手术的厅妇委会主任一定“去看看”,好好开解一下。

  有段时间,驻厅纪检组监察室有两个年轻人没有对象,王宏带他们到外单位调研,工作之余总爱风趣地讲:“我这里还有两个王老五呢,要请你们操操心哟!”

  对于援疆的同志,王宏去世前还惦记着,过中秋时要去他家看看,请他们吃顿饭。

  他说:“当领导的凡事要打个颠倒,把同志们的事情当自己的事办,让大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在河南省纪委期间,因为办案,王宏常常数月不能回家,可他仍然牵挂着儿子晓宇的学业。1999年在信阳办案期间,晓宇正值初二关键时期,他曾多次在办案间隙通过电话辅导孩子。

  后来,因为夫妻俩都忙,晓宇一度被送到乡下寄宿制学校,托给熟人照料。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缺油少肉的菜,下雪天没有暖气,被雪湿透了的靴子到第二天冻得硬邦邦的,还得继续穿。

  王宏没有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可晓宇妈妈后来告诉晓宇:“你爸去乡下看过你后,回来掉泪了。”

  谁不愿陪在子女身边,见证他们的成长,做尽责的父母呢?为了能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王宏甚至一度跟着喜爱篮球的儿子看电视转播,后来真成了篮球迷。

  成人后的王晓宇才渐渐懂得了父亲的大爱。

  王宏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母在堂。每次出差回来,他放下包第一件事就是前去探望,平时几乎天天打电话问安。别人逢年过节会出去游玩散心,母亲年迈,他就回回陪着在家过节。纪检干部也有七情六欲,对父母孝顺,对同事热心,对百姓关爱,是生活中王宏的真实写照。

  给家人约法三章

  “别人送的任何东西不能收,单位来的任何人不能进家门,工作上的任何事不能问。”

  司机小蔡在向王宏报到的第一天,王宏就给他约法三章:“第一,家里的地址不准告诉任何人;第二,家里的电话不准告诉任何人;第三,不能收别人送的任何东西。”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纪检干部,王宏深知这一点。

  小蔡答应了。过了一个多月,有人送了一袋大米,说是给王书记说过了。可等小蔡拿出大米要给王宏的时候,被王宏狠狠批评了一顿。委屈得掉了眼泪的小蔡只好硬着头皮将大米退了回去。

  “别人送的任何东西不能收,单位来的任何人不能进家门,工作上的任何事不能问。”这是王宏给家人立的“家规”。

  他和厅里同志们一起出差,总是让车离家还有一段距离就停下,步行回去。即使是厅里很多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也不知道他家的具体位置。

  2012年底,王宏带领机关党委的同志到医院看望住院的同事。看过后他让大家先走,自己晚会儿再走。后来同志们才知道,他母亲也在那里住院。

  王宏自己生病,母亲住院,孩子结婚,都是只报告单位主要领导,不让其他同志知道,不给组织和同志们添麻烦。

  王宏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后,妻子想到要告知人社厅的领导和同志。可怎么联系呢?想了半天,只好联系司机小蔡。原来,在王宏的要求下,妻子平时从不过问他工作上的事,手头除了小蔡的电话,根本没有厅里其他人的联系方式。

  此前,她曾先后两次因为自己单位的公事到人社厅咨询政策,也从来没说过是王宏的爱人。

  王宏去世后,厅机关党委张天运第一次踏进老领导的家门。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厅级干部的家简朴得就像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装修是十几年前的样式。床头柜上,整齐地放着王宏还没有吃完的药……

  8月27日的送别仪式上,不少平素刚强的人也未能忍住泪水。自发前往送行的人越聚越多,厅里不得不强调各单位一定要有人值班。

  “大家失去的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战友、好兄长。”这是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杨盛道对王宏的评价。

  9月12日,省人社厅党组在全省人社系统发出“向王宏同志学习,做爱岗敬业模范”的通知。10月28日,省纪委作出在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向王宏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王宏身上体现出的党性信念、胸襟品格,正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考量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操守,震撼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