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风范
办案巧用三十六计
来源 : 本网      发布时间 : 2012-03-21 00:00
  说起话来,他干脆利落,唯恐将时间耽搁在“说话”上;走起路来,他大步流星,唯恐将时间耽搁在“走路”上;吃起饭来,他5分钟内下肚,唯恐将时间耽搁在“吃饭”上。 
  他,就是江苏省仪征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反贪污贿赂局局长梁勇,一个爱和时间赛跑的人。 
  参加反贪工作23年来,由梁勇经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有近百件,件件都是“铁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2011年6月,他被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荣誉称号。
  越是艰难越向前
  梁勇办案一如他的名字,一马当先、勇往直前,越是别人认为办不了的案子,他越是非办不可。 
  2007年5月,国家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审计出国家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项目可能存在违法问题,江苏省检察院将该线索交给仪征市检察院查办。身为反贪局副局长的梁勇主动请缨。 
  接手此案后,梁勇并未仅仅对国家审计署提供的线索材料进行侦查,而是认真梳理、仔细排查,将扬州水利建筑工程公司董事长兼三垛项目部经理杨某列为初查对象,选择工程项目中容易出现受贿犯罪的环节入手,层层解剖,抽丝剥茧。 
  通过外围调查,杨某所有信用卡的流水账和项目部工程的明细账被一一厘清,杨某贪污400余万元的犯罪事实随即浮出水面。 
  此后,梁勇带领侦查人员趁热打铁,马不停蹄地全方位拓展调查范围,一举挖出受贿线索10余件,立案侦查3件,将其余线索移交其他检察院后成案6件,最终挖出了藏匿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多名腐败分子,圆满完成了省院交给的任务,也得到了国家审计署的赞许和认可。
  不战而屈人之兵
  梁勇常说,一名优秀的侦查人员,不但要掌握“三十六计”,还要熟悉对手的“七十二变”。由于犯罪嫌疑人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侦查人员必须努力成为一个“杂家”。于是,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啃书本”了,而且真正做到了能学会用。几年前,他所查办的一起拆迁领域的案子,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可谓不漂亮。 
  那是仪征市拆迁办原主任姚某涉嫌受贿案。侦查人员都知道,姚某很难“对付”,侦查行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办案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经与院领导、同事们反复商讨,梁勇决定采取扫清外围、敲山震虎的方法攻克此案。他们先是组织力量在拿下行贿人赵某的口供后,有意让赵某回家,给姚某以无形压力;鉴于姚某妻子知晓丈夫全部受贿内情,果断召来其妻进行询问。调查取证工作很快取得了进展。此时的姚某感到四面楚歌、大势已去,慑于法律威严,主动交代了受贿的犯罪事实。
  轻伤不下火线
  在院里,梁勇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有一年,梁勇在江苏省检察院办案,因过于疲劳不慎摔倒造成右下肢粉碎性骨折,被送到医院置入钢板固定,缝了16针。病情稍稍稳定,他就拆除了固定下肢的石膏,投入到案件的侦破中。院领导、同事和家人都劝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待身体康复后再上班,他却执拗地说:“眼见大家忙不过来,我一刻也躺不住啊!” 
  按照医生的嘱咐,梁勇最迟应在手术后5个月内拆掉固定钢板,但因为工作太忙,他一直拖了近1年才去医院。固定钢板拆除后,医生告诉梁勇,肌肉愈合期为两个月,回去后必须好好休息。梁勇嘴上答应了,回去后却没休息几天,就又拖着病体投入了工作。(阚立青)[来源:检察日报]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