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风范
坚守底线 廉洁之风薪火相传
来源 : 本网      发布时间 : 2012-01-23 00:00
  位于琼海之滨的徐闻县人民法院,自1950年4月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一起法官因贪赃枉法受查处的案例。为对徐闻法院的先进事迹予以表彰,1月9日下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湛江市委联合召开了徐闻县人民法院荣获集体一等功表彰大会。会上,徐闻法院院长黄和敖表示:“公正办案,廉洁为民已成为法官的自觉行动。”而这股廉洁之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法院领导和干警们的信仰与坚守。
  不吃年夜饭也要完成审判
  1950年4月,徐闻县人民法院成立。一年后,20岁出头的陈农进入徐闻法院工作,这一干就干到了退休。在徐闻法院的40年间,陈农历任法官、庭长、副院长,如今,81岁的他是徐闻法院在世的最年长的法官。
  提及刚进入徐闻法院时的办公条件,陈农坦言十分艰苦。曾经有一段时间,徐闻法院设在当地的潮州会馆,宿舍和办公室的中间就是审判庭,审判庭上一讲话,附近都听得见。为了不泄露审判机密,合议庭需要合议的时候,还跑到会馆的伙房或者干部宿舍里商量。办公条件的艰难并没有影响徐闻法院办案的质量和效率。陈农告诉笔者,徐闻法院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但办案多的时候一年能达到1000多件。“就算不吃年夜饭,也要完成审判任务。”
  “不比现在,当时办案的环境也很艰苦。”据陈农回忆,上世纪50年代,法院没有办公车辆,也没有巡回法庭,法官办案只能依靠双脚步行下乡。陈农常常背着一个档案袋下乡调解,一去就是一个多月。有一次,陈农独自到未开发的山区里办案,在树林中迷失了方向。为了避免被老虎袭击,他将油布绑在树枝上,爬上去过夜。直到次日听见公鸡打鸣,辨别出村庄的方向后,才继续马不停蹄地赶去调解案件。
  即使当年徐闻县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艰苦,法官们仍然要面对廉洁的考验。法官们长年下乡办事,被区公署安排在当地农民家吃饭,还得为每顿饭交二到三角饭钱。曾经有当事人送了一条马鲛鱼上门,陈农坚决不收,对方便将马鲛鱼丢下转身跑开。陈农没办法,就将这条马鲛鱼带到法院办公室上交处理。在陈农眼里,不吃请,不收礼,这是当法官最起码的标准。
  再难也不能挪用执行款
  2005年,为了完成上级要求的人民法庭的建设任务,徐闻法院撤销了原龙塘法院,并选中了如今曲界法院所在的地块进行扩建。这块地征地赔偿和买地的费用大约是18万元,而徐闻法院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经费。当时,法院账户中还有100多万元的执行款项未返还给当事人,有人提议先挪用这笔款项,等到龙塘法院的地块被拍卖之后再拿所得款项填补,但这项提议被肖文东坚决否决了。“身为法官,不能干违法违规的事情。”最后,还是由徐闻县土地交易中心先行垫付款项,之后徐闻法院才用卖地所得的款项还清了欠款。提及当时窘迫的状况,肖文东记忆犹新,“但就算这么艰难,我们也不能拿当事人的钱,不能挪用法院的执行款。”
  “廉洁是做法官最低的要求。”在肖文东看来,廉洁仅仅是法官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他告诉笔者,许多在法院干了十多年的老干警都还是“月光族”,如果法院晚一个星期发工资,不少人都会大喊“撑不住”。曾经有一名法官因家庭十分困难,想在下班之后靠摩托车运载客人赚钱补贴家用,但是又怕被人认出来有损法官形象,便打算戴上眼镜和口罩工作。当这名法官向肖文东请示这样做是否合适的时候,肖文东十分感慨:“如果我们的法官有一点点贪念,也不会想到要靠这种方法来赚钱,他们实在是太清苦了。”
  廉洁之风代代相传
  现任徐闻法院院长黄和敖曾经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在部队度过了21年光阴。调至徐闻法院任职后,黄和敖把军队里雷厉风行的作风也一并带到了法院,令徐闻法院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群众在背后夸奖徐闻法院干警有士气,面貌好,我都不清楚,直到有其他机关的人转告我,我才知道。”谈及群众的赞扬,黄和敖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去年8月,为了准备在湛江法院廉洁司法会议上的发言,黄和敖派人查阅法院档案文件,意图找出几个反面案例进行分析。但直到档案被翻遍之后,他才发现,自1950年建院以来的61年间,徐闻法院从未出现过一起法官因贪赃枉法而受查处的案例。“当时我十分惊讶,但也感觉到身上这副担子的重量,如果在我这一任内没管好,我就成了历史罪人了。”黄和敖说。
  谈及徐闻法院的廉洁之风,黄和敖深有感触:“这都是一代代法官干警传承下来的风气。”上一任院长肖文东卸任之时对其再三叮嘱,廉洁之风不可变,这令黄和敖时刻铭记在心。在法院提拔干部之前,黄和敖在法院全体干警大会上说:“我没有吃过任何法官的一顿饭,你们不用来找我帮忙,只要干得好,组织自然会找你。”(接自:南方日报,记者 范琛 崔财鑫  通讯员 梁锦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