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01040074963604/2018-00655 分类:
发布机构: 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 成文日期: 2018-09-27
名称: 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18-09-27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8-09-27  浏览次数:-

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的核心任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优化创新环境,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落实科技创新“1+8”政策和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2016年共安排区级科技经费2.57亿元,扶持区级科技项目94项,扶持资金1482万元。实施科技小巨人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举办全市首场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专场,对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进行跟踪培养,安排专人通过上门走访、辅导项目申报、建立单独台账等开展“管家式”精准服务。目前,有市科技创新小巨人库入库企业95家,2016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6家。积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扶持,2016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7项,扶持资金6173万元。获得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共8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6项,市级27项。2016年广州市创新百强企业有11家在越秀区,获认定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市企业研发机构28家,市科技创新服务机构68家。

(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以黄花岗科技园为产业载体,发挥市、区科技创新政策,大力挖掘整合区域产业资源优势,加大对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药品交易、影像诊断、远程医疗、检验检测、消毒供应等中心的建设,发展健康医疗产业新业态。完善招商跟踪服务机制,到北京、香港、上海等地开展精准招商。截至目前,新入园企业共107家,同比增长197%,涵盖移动互联网、3D打印、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发展前景良好,带动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全区新引进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91家、健康医疗产业16家,顺利完成年度招商任务。

(三)推进园区扩容提质。积极争取将纳入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范围由1平方公里调整为16.52平方公里。建立黄花岗科技园园区服务标准,塑造园区专属品牌和形象,完成园区形象标识设计,实施分园区入园评审制和年审制。摸查全区文创产业资源情况,主动对接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厅,主动对接文化和旅游部、省文化厅等上级部门,以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及黄花岗科技园为载体,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园区。新增瑞安大厦、大新银行大楼园区,面积4.38万平方米。推动省科学院华南科技创新大厦加快建设,目前在进行内部装修。积极推进广大桂花岗校区、花果山地块、南洋电器厂等改造成为创新创业园区。目前共有产业园区35个,经营面积逾120万平方米,2015年市税收市库留成增量部分的返还金额为1.68亿元。2016年黄花岗科技园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97.36亿元,增长10.01%;实现税收收入18.54亿元,增长10.01%。服务外包全口径合同金额16.91亿美元,离岸合同金额5.86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5.3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7.6%12.13%30.66%,已全部完成全年工作指标。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是争取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广州分中心落户。经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广州分中心已确定落户流花展馆,筹备小组已正式入驻广州,已于今年121日正式挂牌运营。同时,充分发挥广州分中心落户越秀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流花展馆20万平方米载体,发展商标经济产业,带动流花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打造广东省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积极引进周成虎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利用中科院广州地理所的空间和研究资源,共同打造广东省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目前已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周成虎院士创业团队已进驻广州,启动了产业园顶层规划方案设计、新建大楼规划建设方案报批筹备等工作,并将创意大道1号楼7楼(1736平方米)作为园区,注册成立了广州中科珠江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迁入广州全景国家地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近期启动装修设计工作。三是推进广州创业大街建设。目前已入驻广州创业路演中心、广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越秀分中心、广州市创业导师联盟、广州市新三板促进会和科创咖啡等平台,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效应初显。927日,省长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徐少华等省领导等到广州创业大街科创咖啡调研,对广州创业大街及科创咖啡运营模式予以了肯定。科创咖啡自329日正式运营以来,举办110多场活动,共近百家金融机构支持,近4000家企业参与,并设有11支基金,总量达到18亿元。森维园林、华腾教育、轩辕网络、康采恩等10个创业项目已获得共约3.9亿元的融资,目前已有11家团队进驻越秀区,科创咖啡获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四是加快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目前基地入驻企业36家,涵盖计算机软件版权、艺术品经营、影视版权以及教育、手游等板块继续推进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登记、交易、保护三平台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版权登记受理数量为16807件,资助受理量9825件。承办“2016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版权成果展”、“第六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协办“2016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东省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等重大活动,加大对基地的宣传力度,打造版权品牌产业集聚园区。加强对基地运营公司的管理,建立公司高管薪酬和考核方案,提升运营队伍整体素质。五是推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建设。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2016年累计完成交易116.6万宗,交易金额810.95亿元。广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已进入设计施工阶段,争取年底建成落地。消毒供应中心在番禺建设消毒厂房,建筑面积共3600平方米,预计今年底投入运营。远程诊断中心已注册落户越秀,正加快办公场地选址。

(五)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设立全区科学仪器和实验设施对外共享清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梳理出中科院广州分院、省科学院科学仪器和实验设施清单,供科技企业共享使用,共有6个项目获得2016年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立项,立项经费合计400万元,推荐50个项目获得申报2017年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项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中科院广州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动现代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发展,鼓励其开展国际技术引进、交易和投资等高端服务合作,顺利启动中伊(广州)国际技术合作。

(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推进羊城同创汇等4家孵化器评定为市级孵化器,科创咖啡、盛门创客空间、广东文投创工场等3家众创空间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目前,全区共有孵化器11个、面积25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孵化项目(团队)超200个,孵化器毕业企业33家。众创空间7家、面积近6万平方米,其中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入驻创业项目159个,获得投融资5.3亿元。其中,羊城同创汇于201598日正式开园,截至目前孵化器入驻企业85个,毕业企业2家(个),6企业(项目)共获得1800万元融资。腾讯众创空间现入驻企业(团队)32个,毕业企业(团队)43家(个),33个企业(项目)共获得超1亿元融资。园区累计举行了超过50场各种类型的活动,得到行业内的广泛认可。

(七)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发挥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越秀分中心、广州民间金融街作用,集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助力科技企业创新成长。推进科技信贷融资服务,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银行累计为科技企业发放信贷金额2.67亿元。加快实施上市培育计划,今年新增上市企业23家,其中主板1家,新三板22家,目前全区共有上市企业51家,其中新三板36家,位列全市第三;新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53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79家。

(八)构建知识产权“越秀模式”。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商标、专利、版权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立越秀知识产权服务联盟,设立越秀国际知识产权联盟微信公众号,举办知识产权服务论坛,为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积极推动“快消品”等专利技术重点项目科普化、产业化、商业化、金融化。2016年累计开展专利创造培训4场,参与辅导195人次;推荐27个区内单位的项目获得2016年广州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476.9万元。2016年越秀区专利申请受理量10348件,同比增长18.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3402件,同比增长59.3%;专利授权量5864件,同比增长7.4%,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15件,同比增长21.5%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2016年开展专利行政执法检查9次,共检查店铺数301家,出动执法人员35人次,检查商品1527余件,共立假冒专利案件35个,专利侵权纠纷案件3 个,查处网络电商假冒专利案件15件。

(九)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依托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工信部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等服务平台,举办创业特训班越秀科普大讲坛、“智汇广州-魅力越秀”等系列活动。成功引进周成虎院士、李栓科社长以及马列伟博士落户园区创业,协助久邦数码CEO朱志、周成虎院士获得人才绿卡。举办“广州市集聚产业领军人才政策宣讲会”,推荐49名人才或项目申报市产业领军人才项目,包括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人、杰出产业人才37人、创新创业团队项目6项。

(十)加强工业行政管理。加强暖企服务,与工业企业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2016年完成工业投资29.52亿元,工业投资完成目标进度269.4%,全市第1,工业增加值20.57亿元,增速2.2%。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已投资1.6亿元。加大工业企业总部招商引资力度,广环投集团、国药集团广东省医学检验有限公司投资的越秀区消毒供应服务中心总部、广东礼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大南海能源有限公司、广东粤融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已落户我区,总投资超50亿元。“一户一表”用电改造工作顺利推进,除8个小区无改造意愿外,其余194个小区(含5临电小区已全部完成立项工作。其中30个项目已完工,占总数的15.5%109个项目已开始施工,占总数的56.2%争取在年底全面完工。

(十一)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完善越秀区公共服务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担纲、产业合作、社会支持”的整体思路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截至1031日,共推荐八个企业的项目获得省、市信息化领域四个专项的扶持资金535万元。以区政府名义区政府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签订互联网+框架协议,大力协调通信网络建设有关单位,加快推进是光纤入户工程、无线WLAN宽带网络工程和4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完成6个城中村光纤改造验收,协调解决5个黑点小区光改遇阻问题,加快越秀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网络快速健康发展,无线接入实现全区域覆盖。

(十二)提升科学普及水平。积极征集优质科普项目,2016年共征集科普项目17个,拟立项扶持科普基地3个、其他科普内容7个。成功组织2016年越秀区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举办2016年“广州科普讲解大赛”越秀区预赛,推荐2名选手获得广州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1名选手获得二等奖、4名获三等奖。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积极配合省地震局对我区开展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平台区域试点工作的调研,并经初步沟通达成一致意见,选取我区作为该地震预警系统平台的首个试点区,利用我区网格化数据和应急工作平台,为该系统提供地震灾害预防的基础信息资料,探讨合作共建防震减灾产业园。

(十三)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党组、党工委精心组织,在园区党员中全面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印发《关于在园区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会议,明确提出了学习要求和学习形式,指导各党支部将学习教育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灵活运用党课讲授、微信学习、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效果。制定《越秀区科工信局党组和黄花岗科技园党工委领导加强党建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成立黄花岗科技园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通知》,进一步推进党建“立根固本”行动,强化局、委领导、科室与园区党支部的联系,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将24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党支部管理,推动园区党员党费收缴率达99%以上,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企业党建指导员及时上门开展组建工作,目前共有基层党组织48个,其中总支3个,基层支部39个,500多名党员,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被广州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授予“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越秀区地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优质高端楼宇资源不足,新引进工业企业、上市企业等优质企业难度较大,健康医疗类项目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项目难落地,区内培育起来的上市企业、龙头企业也有外迁倾向。二是科技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转化利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资源共享共用和成果互动转化还不充分,人才优势和创新成果本地利用率不高。三是投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还不多。

三、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落实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局、委将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密集的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创业政策引导,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努力将越秀区打造成为广州创新发展先行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快落实“1+8”科技创新系列政策,用足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政策中已在广州落地的9项政策,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构建以企业成长为主线的“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创新标杆企业”服务链条,争取2017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与中科院广州分院、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共建合作,组建各领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推进中关村(广州)可见光通信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做强广州现代技术市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利用。

(二)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制定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国际品牌企业以及领军人才的专项招商方案,主动敲门招商、精准招商,大力引进新媒体、数字出版、影视、广告、创意设计、动漫网游等领军型文创企业,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健康医疗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平台作用,瞄准健康医疗产业高端业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精准医疗、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健康管理产业,打造千亿级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提升健康医疗的支柱产业地位。

(三)加快园区扩容提质。聚焦主导产业和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黄花岗科技园的空间扩容与服务提质。加强与北京中关村、深圳灵狮、重庆猪八戒网等全国高端科技园区、孵化平台、品牌企业等对接,全力推动省科学院华南科技创新大厦、花果山双创园、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业产业园、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南洋国际科技创新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力争新增5个新兴产业园区,园区经济增长10%以上。加快推广黄花科技园专属品牌和形象,建立园区服务标准,实施分园区入园评审制和年审制。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广州创业大街建设力度,依托科创咖啡众创空间,建成以创意大道为核心、各分园区为承载的广州创业大街,打造服务专业、创客集聚、环境优良的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用好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奖励政策,推动企业内创、校园众创、院所自创、社会共创,发展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持羊晚腾讯创业基地、南方传媒289艺术中心等高端孵化器做大做强,鼓励将低效、闲置办公大楼、旧厂房等改造成为孵化器,力争到2017年孵化器面积增长1倍以上。

(五)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发挥黄花岗科技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探索财政科技资金资本化投入方式,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全过程孵化链条。开展上市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力争新增“新三板”上市企业25家。引导社会资本发展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更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为企业提供更多专属产品及服务,缓解创新创业融资难问题。

(六)树立知识产权越秀品牌。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和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广州分中心、广州现代技术交易市场等高端平台为依托,以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版权成果展等高端活动为抓手,继续深入打造和树立知识产权“越秀模式”。发展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建设广州国际知识产权总部大厦,构建知识产权智能交易平台。深入挖掘区内企业的专利创造潜力,与专业的专利代理机构合作,进一步优化与高校的合作模式,帮助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申请量“灭零倍增”。

(七)加强创新人才集聚。依托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工信部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留交会等平台,用好市“1+4”和区“1+9”人才政策,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扶持辅导、优先入户、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综合服务,重点引进创新创业带头人(团队),推动集聚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重大技术研发,催生一批高新产业。

(八)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将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引入传统专业市场集群,推动传统商贸产业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转变,推进建设一批高新科技的医药研发平台,加快信息化和医疗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越秀智慧城市建设,编制越秀区公共服务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等信息化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建立高效政府。

(九)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推进完成工业转型升级攻坚目标,确保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发展目标;加快新能源应用推广,组织企业参加省、市有关节能、清洁生产等专项扶持申报,推动完成市下达的充电桩安装任务及参加清洁生产行动的任务目标;加大电力设施维护改造协调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一户一表任务;落实辖区加油站日常巡查,协助办理成品油零售企业开展资格证书年检和到期换证工作,建立加油站信息台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工业企业总部,改善越秀区产业结构。

(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高效、廉洁、勤政的干部工作机制,完善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和程序化控制,强化干部责任感,调动工作积极性,防范工作风险和廉政风险。完善干部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技能培训和课题培训,促进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升。加强党建带工、团建,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园区企业文化建设,把党员、团员培养成企业骨干,增强园区凝聚力,促进园区和谐健康发展。